如果明天就要說再見:靈性關懷與臨終學習

生死是我們一定會面對,卻經常在逃避的課題。

這本書裡,用了十六個故事,來告訴我們,面對家屬至親的離去,該怎樣做好準備,以及如何協助親友平順的圓滿這一程。

從這些故事裡可以感受到,兩位師父輔導經驗的豐富,與病人、與家屬溝通的靈活善巧。

尤其從故事中也帶出了,讓病人理解四大分離的狀況,可以大幅削減面對死亡的恐懼。

誠心推薦給所有人,尤其是關心至親摯友生死問題的人,都該來事先預習、溫習。

寧可平常就先做好準備,也不要到時因為措手不及,而慌亂,而事後後悔。

20241214 B1
20241214 B2
來自 : 大悲學苑《回眸》Review 粉絲專頁
20221118 a2
台北市圖電子書

請點: 《生死奧祕:十六個生命的靈性對話與臨終學習


外縣市也能借閱,請參考前文:外縣市 如何使用 台北市圖的電子資源

書籍簡介

十六個生命故事,同時帶出十六種臨終學習課題,詳盡描述當一個生命從生到死的歷程,身、心、靈會經歷哪些階段的變化?瀕死症狀──四大分解與臨死覺知是怎麼回事?面對死生變化過程,我們要依持什麼?如何克服死亡恐懼,減緩臨終痛苦?最後,又該如何破繭而出,得到新生?

本書作者釋德嘉、釋宗惇等,從醫院走入社區的靈性關懷,有二十年豐富的臨床經驗及研究,結合西方安寧醫療與佛法立論基礎下,談實際的臨床生死。這是由台大緩和醫療團隊結合臨床宗教師,根據臨床研究經驗而發展出來、非常適合東方人的「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可說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善終方程式。對無法正視死亡、害怕臨終、且有諸多疑惑和恐懼的一般人來說,提供了完整的臨終與靈性照顧的方法。

特別的是,作者二十年來的專業臨床經驗與研究發現──一般都強調好好和家人道別,好好說再見,不留遺憾,如安寧照顧的「四道」人生習題──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然後,直接跳到臨終助念事宜了。中間過程似乎不見了?

然而,生命旅程最後,沒有人可以陪伴,終需獨行,一個人走……

於是,在臨床現場,還有很多人會問──

「師父,我謝都謝過了,道歉也說了,還有我愛你、再見也一樣都說了,可是我還是會怕啦!」
「死亡的時候會不會很恐怖?我眼睛閉上了會看到什麼?」
「離開了,我要去哪裡?我要跟誰走?」
「我不知道會去哪裡?我很怕……」

這是典型的死亡恐懼,也是人生最大的恐懼,尤其是東方人,有「來生、輪迴」觀的意識下,容易產生的疑惑。

所以,四道是重要的,但四道之後病人可能還是無所依歸;助念或儀式是莊嚴的,但臨終病人的強烈恐懼,可能無法平安捱到助念那一刻。四道主要是與今生的因緣道別;四道之後,我們更應該為自己預備從今生到來世的生命藍圖。

嚴格來說,說再見之後,才是一個人真正面對死亡的開始,也是一個人靈性成長的關鍵時刻。死亡,其實需要準備,更需要學習。

如果我們清楚生死是怎麼回事,就會明白,原來死亡過程的前後是不是平安,取決於自己的心念和態度!

重點是,我們準備了嗎?真的準備好了嗎?

生死最是難解的謎題,也是人類永恆的追問!

如果我們知道生死的奧祕,就會明白──生命的結束,只是形體的消失,變成靈性的存在,是從有到無的過程,超越一般生命經驗所看見、知道的見聞覺知。

如果我們能體悟生死的奧祕,就會明白──真正的生命不是走向死亡,而是走向「善」的生命探險旅程,重點不在於發現新風景,而在於開啟有能力觀看的全新眼光。

書摘:「師父,我可不可以不要死?」

只要談起這位不及二十歲孩子的問話,我心中不禁一陣酸楚!

生死最是難解的謎題,何況這位孩子小真的生命經歷,不僅僅於此……

※身世飄零,意外連連

自聽到「小真」這個名字以來,知道的都是:她對人都不理不睬,不願意和任何人互動,僅能從一些醫療紀錄或遠在北部的叔叔談起,才能得知片段訊息。
小真自出生後,父親長年離家,不見蹤影,跟隨媽媽住在外婆澎湖的家。
然而,媽媽在一次出海捕魚中,發生意外,不幸離開人世;那一年,小真才三歲,還不識人間悲歡離合。
在沒有媽媽的日子裡,年邁的外婆承擔撫養責任,祖孫倆相依為命。隨著澎湖四季的風起風落,悠悠歲月,小真長成落落大方的少女。
由於家境清寒,國中畢業後,小真即從事美髮工作,沒有升學。
沒幾年,小真被診斷出罹患罕見的下顎骨惡性腫瘤,卻也被發現已懷有身孕;為了進行治療,必須拿掉小孩。
聽醫療人員說,「小真住院期間,男友來探視過一次,此後不曾再出現。」
於是,照顧小真的責任又落到外婆身上;只是,這一次,年邁的外婆因過度勞累,中風病倒了,再也無法看顧這個從小跟在身邊的小孫女了。
據說,輾轉也聯絡上小真的父親,但父親根本不願出面。因此,轉介安寧共同照護時,小真身邊僅有一位看護在旁,一個人孤零零的。

※封閉自己,不回應世人

沒有意外,我和護理師一起去探視小真時,護理師為她做身體護理,全程她都未睜開眼睛,對所有關心、問候沒有任何回應。她將自己封閉起來,隔絕外界的紛擾。
我留意小真的情況──腫瘤長在左臉上,口腔內也有,因為腫瘤長得快速,嘴巴像含著很大的異物般,無法合攏,唾液不斷的從嘴角流出;眼睛也因為腫瘤有些微扭拉變形,時常沾有眼屎……
第二次,我一人前去探望小真,並隨身準備了一本《普門品》。
「我是××法師,我來看妳了!」
「昨天有沒有睡好啊?我拿衛生紙幫妳擦擦口水哦,還有眼屎也擦一擦哦!」
我邊說明邊動作,她的眼睛依然沒有睜開,也不作任何回應。
「我知道妳的身體很不舒服,生病難過,我知道妳真的很累、也很辛苦!」
「我現在幫妳念誦《普門品》,希望妳可以和觀音菩薩結緣,祈求觀音菩薩的加持,看看能不能減輕病苦……我們一起念誦,好不好?……」
「妳好好休息,我還會再來看妳哦!」
小真從頭至尾都沒有回應,也不知是否在聽,甚至心裡在想什麼也無從得知,我也依然自言自語般對她說話!
這個孩子太苦了!
只希望她能明白,我們不會放棄她,也會一直陪伴她;她並不孤單,因為沒有人該是一座孤島啊!

※了卻心願,看見奶奶

我先看看醫療報告,瞭解小真近日的身心狀況,進行第三次的探視……
「今天是不是比較舒服了?看起來沒那麼喘了!師父現在拿面紙幫妳擦擦口水、擦拭……」
「我今天還是幫妳向觀音菩薩祈求!妳可以想像觀音菩薩就像家人、長輩一樣來看妳,來祝福妳,因為菩薩也捨不得妳這麼辛苦啊……妳可以跟我一起念誦觀音菩薩……」
雖然小真依然不作回應,但我發現,她的眼角是濕潤的,似乎流淚了;不知是為自己孤單的身世悲傷,還是知道還有人關心著她。
「我知道大家都不懂妳內心的苦,但我們都想幫妳,妳是不是有什麼想做的事,可以提出來,我們共同努力……」
這時,小真突然睜大眼睛,並且開口說:「我想見奶奶!」小真稱外婆為奶奶。
這是我第一次聽見小真說話,也是第一次看到她睜開雙眼,圓滾滾的美麗雙眼,真是個漂亮、莊嚴的孩子。
我立刻表示,「會和共照醫療團隊商量,想辦法安排奶奶和妳見面!」
小真聽完後,馬上點頭,露出希望與期待的眼神。
透過護理師進一步瞭解後,得知小真的奶奶在某養護中心,意識已不清楚,類似植物人狀態。
那麼,如何安排兩人見面呢?
我們向養護中心說明小真的心願,然後安排救護車載送奶奶到醫院。
當小真看見臥病在床的奶奶──緩緩被推進安寧病房,和她的病床並排那一刻,
小真非常激動,身體立即飛撲過去抱住奶奶、握著奶奶的手,一直哭喊著:「奶奶,奶奶,奶奶……」
看到這一幕,在場的每一個人無不動容……甚至連奶奶的眼角也滾下淚珠……

※信仰的力量,心靈的依靠

和奶奶見面後,不論面對我、護理師、志工的關懷,小真接納了,不再閉著眼睛,會用點頭或搖頭方式回應,對醫療團隊也有了信任感。小真心情似乎沒那麼沉重了,但還是不願多說話,依然沉默寡言。
雖然探視小真時,我還是一個人不停的說著話;不過,她願意看著我了,我們能用眼神交流,這可說是很大的改變。
隨著小真的病況愈來愈差,我也隨著話題提及有關死亡的概念……
這時,小真突然問:「師父,我可不可以不要死?」那是一種無助、哀求的口吻。
這是我第二次聽到小真開口說話,心中不禁一陣酸楚,一個孩子的請求,真的很難以回應啊!
「妳覺得人生才開始,還有好多事未完成!」
小真看著我,沒有回答,我說,「妳還在思考生命,卻馬上要面對死亡了。」
這麼年輕就要面對死亡,必然感到害怕,我也只能對她說──
「世間不論再怎麼有能力、了不起的人,都無法掌控二件事,一個是『生』,另一個便是『死』……」
「生──我們都無法決定什麼時候來到世間,生在什麼家庭,父母是誰……」
「死──如妳的母親,她也很希望陪著妳長大,沒料到這麼早就離開妳了!事實上,會死的只是這個肉體(身體),它是我們來世間暫時借住的一間房子。只是,房子壞了,我們就必須搬家,再換一間新房而已……所以,小真,我們並沒有真正『死』去,只是搬家而已……」
小真帶著一絲無奈的眼神看著我,微微點頭,隨即閉上眼睛。雖然我不知道她是否真的明白生死是怎麼回事,但至少她能理解,也聽進去了。
「妳未來想不想跟在觀音菩薩身邊學習?如果願意,妳可以在心中真誠的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請菩薩指引妳、幫助妳哦!」
小真想了一下,隨後點頭,表示願意。

※打開心房,安詳告別

之後,在志工的陪伴下,小真願意跟著志工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了!
大家都看見小真的轉變……或許已對現實世界沒有太多想望,或許已慢慢接受死亡的事實,瞭解要尋求心靈的依靠。
當志工建議「小真,妳想不想皈依?」時,她竟然也毫不猶豫的點頭答應。
於是,我為小真舉行皈依儀式,並訂下每天念誦「南無觀世音菩薩」的功課。
小真做到了,並且主動要求看護每天下午播放電視的晚課節目,她聽得很入神,往往嘴巴會隨著韻律微動,跟著哼唱……
有一次護理師問,「小真,妳想不想敷臉?」
她竟然開心的說,「好啊!」
然而,隨著病情惡化,小真進入嗜睡階段,安穩的睡著;不久之後,小真離開了。據說,就在小真走後兩三天,奶奶也辭世了。
我不知道小真最終是否了悟生死謎題,沒有疑惑;只知道,小真以安詳的姿態告別了世間……

書摘:以故事發現盲點

「我講個故事給妳聽哦。在佛教禪宗裡,有個達摩祖師的故事,想不想聽?……達摩有位弟子叫慧可,妳知道慧可怎麼樣嗎?•……」雖然妹妹還生氣著,雙眼緊閉,卻也沒有表示不想聽;於是,我一邊開始說故事,一邊持續幫她按摩。

「據說,慧可前世武功蓋世,左手殺人如麻,以至於今世每晚都作惡夢……為了向達摩求法,他站在雪中一天一夜,自斷左臂……因為心不安,請達摩幫他安心……」

為了吸引妹妹注意,我講述的其實是電影版的情節。一段時間後,我觀察妹妹的情緒已慢慢緩和下來,講到精采處,我便停住,不再說下去。

這時,妹妹突然睜開雙眼,好奇的問我,「結果呢?結果呢?最後那個慧可到底安心了沒?」
我回答,「重要的是過程!不過,最後,慧可之所以能安心,有三個最主要關鍵:
第一,他承認自己有困擾;
第二,他願意說出來;
第三,他願意接受建議並且學習
。」

妹妹很聰明,口才又好,知道三個關鍵是針對她說的。因為,她從不承認自己有困擾或問題,也不願意說出來,一切都歸咎是姊姊說的,是姊姊找人來幫她的,不是她自己要求的;還有,不管別人說什麼,她一律反駁,人家說是黑的,她偏說是白的。

聽到第三個關鍵後,妹妹閉上眼睛,沉默不說話了。
我也保持沉默,繼續按摩她的腳,我明白妹妹正在整理自己的情緒。

紀錄片「回眸」

紀錄片「回眸」,各媒體平台可以閱覽,本片DVD的FB連結有活動播映資訊。

20221118 b1

6874c97317 e1650515233280


相關主題【佛法】【生死

249a52b4e2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Kohji Asakawa 熊本夜景

文章關鍵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