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道書摘:司馬子微,坐忘論 (2) 治心

第二、治心

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帥,靜則生慧,動則成昏。所以學道之初,須要安坐,收心離境,心無所有。因住無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虛無,心乃合道。

原其心體,以道為本,但為心神受染,蒙蔽漸深,流浪日久,遂與道隔。若淨除心垢,開識神本,名曰修道。無復流浪,與道冥合,安在道中,名曰歸根。守根不離,名曰靜定。日久病消命復,復而又續,自得知常。知則無所昧,常則無所變,出離生死,實由於此。

夫欲修真,先去邪僻之行。外色都絕,無以干心;然後內觀正覺,覺一念起,即須除滅,隨起隨滅,務令安靜。其次;雖非的有貪著,浮游亂想,亦盡滅除,晝夜勤行,須臾不替。惟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冥有心,不冥虛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法道安心,貴無所著。若執心住空,還是有所,非謂無所,凡住有所,則令心勞,既不合理,又反成病。但心不住物,又得不動,此是真定正基。用此為定,心氣調和,久益輕爽,以此為驗,則邪正知矣。

定心之上,豁然無覆。定心之下,曠然無基。

除亂而不滅照,守靜而不著空,行之有常,自得真見。

凡心躁靜,其來固久。依戒息心,其事甚難。或息之而不得,,或暫得而還失。去留交戰,百體汗流,久久柔軟,方乃調熟。勿以暫收不得,遂廢平生之業。

少得靜己,則行住坐臥之時,涉事喧闐之處,皆須作意安之。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唯一。

此心由來依境,未慣獨立,乍無所託,難以自安。縱得暫安,還復散亂。隨起隨制,務令不動。久久調和馴熟,自得安閑。無問晝夜,行住坐臥,及應事之時,常須作意安之。若心得定,即須安養,莫有惱觸。少得安閑,即堪自樂,漸漸馴狎,惟益清遠。

如有時事,或然生疑者,且任思量,令事得濟,所疑復悟,此亦生慧。正根悟已則止,必莫有思,思則以智害性,為子傷本。雖騁一時之俊,終虧萬代之業。

若煩邪亂想,隨覺則除,若聞毀譽善惡等事,皆即撥去,莫將心受。受之則心滿,心滿則道無所居。所有聞見,如不聞見,即是非善惡,不入於心。心不受外,名曰虛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虛,道自來居。

內心既無所著,外行亦無所為,非淨非穢,故毀譽無從生,非智非愚,故利害無從撓。實則順中為常,權則與時消息,苟免諸累,是其智也。

若束心太急,則又成疾,氣發狂癡。
心若不動,又須放任,寬急得中,常自調適。

若非時非事,役思強為者,自為不著,終非真學。何耶?心如眼也,纖毫入眼,眼則不安,小事關心,心必動亂,既有動病,難入定門。是故修道之要,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終難得定。有如良田,荊棘未除,難下種子,嘉苗不茂。愛欲思慮,是心荊棘,若不除剪,定慧不生。

若心起皆滅,不簡是非,永斷覺知,入於忘定。若任心所起,一無收制,則與凡夫元來不別。若惟斷善惡,心無指歸,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誤爾。若偏行諸事,言心無所染者,於言甚善,於行極非,真學之流,特宜戒此。

有心至道者,深生信慕,依戒修行,在終如始,乃得真道。


6874c97317 e1650515233280


共分六篇:斷緣簡事、治心、真觀、泰定、發慧、得道。請點【司馬子微,坐忘論

本站相關請點【仙道】 仙道課程【築基功法

27ad483cef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