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慰人心的溫柔智慧。一行禪師:你可以不怕死

這是一本溫柔又清晰的書籍,摘錄書裡面的兩個故事。清涼智慧撫慰人心,尤其是第一章中,一行禪師喪母之後,發現她仍然永遠與他同在,如同夜晚的月光,拂面的輕風,以及腳下的大地。
.

書籍簡介

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1926-2022)當今國際社會中最具宗教影響力的僧人之一,以禪師、詩人、人道主義者聞名於世。

死亡不是句點,透過深觀修持的體悟,你會發現超越死亡的秘密。也分享了一種簡易而有效的「觸摸大地」修持方式,來破除所有人為的概念:

一、 觀想自己站在時間的縱軸上,你的精神導師、血緣上的祖先、精神子嗣及血緣上的子孫,都是你的一部份。你就是他們,他們就是你。一旦解除你和祖先子嗣是分開的概念,你就能捨棄了時間的概念。

二、 觀想自己站在空間的橫軸上,與諸佛菩薩相應,發現他們正在你的體內,而你就是他們在時空>中的化身,你是這些菩薩的一隻手臂,而你的手臂可以伸向地球最黑暗的角落。四處都有朋友可以充當你的手臂,你以可以變成他們的手臂。當你不在認為子己和諸佛菩薩、受苦的眾生、動植物及其他是物是分開時,你也就捨棄了空間的概念。

三、 你不再認為你就是自己的身體,你也就不再受制於生死的概念。

若是懂得修持不生不滅的實相,你會發現死亡和恐懼都不是實存的,存在的只有不斷在延續中的無量化身。

20221123 1
(一行禪師與母親的故事)
書摘 第一章 我們來自何處?我們將去往何方?

在我法國的隱居處, 有一叢山茶花, 屬於日本相桲類植物。它開花的時節通常在春天,某一年的冬季氣候特別和暖,所以花開得早。深夜裡一團冷鋒來襲, 還夾帶著霜凍。第二天行禪時, 我發現那叢山茶上的幼蕾都死了。看著這幅景象,我心裡想著,「今年我們布置佛壇的花可能不夠了。」

幾星期之後, 天氣轉暖了。我在花園裡漫步, 看見那叢山茶又生出了新一代的花蕾。我問山茶花:「你們和那些在霜凍裡死亡的花是相同的,還是不同的?」花兒們答道:「我們既不相同,也不相左。條件如果足夠, 我們就展露出來, 條件不足, 我們就藏起來。事情只是這麼簡單。」

這便是佛陀的教法之一。當條件充足時, 事物自然顯現出來。條件如果不夠,事物就會隱退。它們靜待著適合它們顯現的時刻。

在生我之前, 母親會懷過另一個孩子, 後來她流產, 所以那個人未曾降生。年少時我經常有一個疑問:是哥哥還是我那麼想示現於人間?母親失去了一個兒子,這意謂著他示現出來的條件不夠充分,於是他決定隱退,靜待更好的因緣。「我還是退回去吧; 最親愛的母親, 不久我就會回來了。」我們必須尊重他或她的意願。能夠以這樣的見地來看待世界, 你就不會那麼痛苦了。母親失去的真的是我哥哥嗎?或許當初想出生的是我,不過後來我說,「時候未到」,於是我又縮回去了。

害怕死亡時一切將化為烏有

我們最怕死亡來臨時一切將化為烏有。許多人都相信我們的整個生命只有一世, 誕生的那一刻是開始, 死亡的那一刻便是結尾了。我們認為自己是無中生有的,而死亡來臨時我們也將化為烏有。因此我們對滅絕充滿了畏怖。

佛陀對我們的存在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體認。他認為生與死都只是一種概念, 它們並不是真實的。就因為我們當真了, 所以才製造出強而有力的幻覺, 進而導致了我們的苦難。佛陀的真理是不生, 不滅;無來, 無去; 無同, 無異; 無永恆不滅的自我, 亦無自我的滅絕。滅絕只是我們的一種概念罷了。一旦體認到自己是無法被摧毀的,我們就從恐懼之中解脫了。那是一份巨大的解放感。我們終於能煥然一新地享受和欣賞人生了。

突然領悟到,喪母只是一種概念罷了

失去任何一個心愛的人,也是同樣的情況。如果維生的條件不合, 他們就會隱退。母親過世的時候, 我非常痛苦。一個七、八歲的孩子 是很難想像有一天會失去母親的。成年之後我們都會面臨喪母這件事, 但是你如果懂得修行, 別離的日子來臨時, 你就不會那麼痛苦了。你很快會體認到,母親是永遠活在你體內的。

母親過世的那一天,我在日記裡寫道:「一件非常不幸的事已經來到我的生命裡。」母親過世之後, 我痛苦了一年多, 但是某一天的深夜我夢見了她。當時我睡在越南高地上的一間小茅屋裡,那是我隱居的地方。夢裡我看見自己和母親坐在一塊兒, 我們談得很開心。她看起來既年輕, 又漂亮, 長髮是垂下來的。坐在她身邊和她說話是多麼快活的一件事, 就像她從未亡故一般。

醒來時約莫清晨兩點, 我強烈地感覺到我從未失去過母親。母親仍然與我同在,這份感覺十分清晰。我突然領悟到, 喪母只是我的一種概念罷了。那一刻我才明白,母親是永遠活在我體內的。

我推開門走到屋外,整片山坡都沐浴在月光裡。這片山坡種滿了茶樹,我的小茅屋就在寺廟後方的半山腰。在一排排的茶樹間漫步,我發現母親仍然與我同在。她便是撫慰著我的那一抹月光,如同以往那般的溫柔和藹……

真是奇妙啊!每當我的腳接觸大地時,我深刻地了知母親仍然與我同在。我發現這副身體不是我一個人的,它也是我母親、我父親、我的祖父母、我的曾祖父母以及列祖列宗的延續。我看見屬於「我」的這雙腳, 其實是「我們」的腳。我和母親在這片濕地上共同留下了足印。

打從那一刻起,喪母的想法就不再生起了。我只需要看看自己的手掌,感覺一下拂面的輕風以及腳下的大地,便能憶起母親是永遠與我同在的,任何時刻我都能感受到她。

一旦失去心愛的人, 你一定會痛苦, 但如果懂得深觀, 你就會體認到, 她或他的本性是不生不滅的。現象會生起, 現象也會熄滅, 為的是讓另一個現象能夠生起。你必須十分敏銳、十分警覺, 才會發現一個人的新貌。只要精進地修持,你就能辦得到。。

書摘 第九章 陪伴臨終者
節錄故事:舍利弗和阿難去探望病重的給孤獨長者

舍利弗接著問道:「你身上的感覺如何?痛不痛?如果覺得痛,那份痛感是在增加,還是在減少? 」給孤獨長者答道:「我身上的疼痛一直在增加,好像一點也沒減少。」

舍利弗接著對他說:「如果是這種情況,我們就該一起來觀想三寶。」於是他開始導引長者進行三寶的觀想, 一旁還有阿難尊者的協助。舍利弗是佛弟子中智慧最高的一位。他就像是佛陀的右手臂一樣,也是上萬僧尼的大師兄。他知道給孤獨長者多年來因護持而得到莫大的喜樂;他也知道在這麼艱難的時刻裡進行這樣的觀想,可以幫助他灌溉喜悅的種子。

他幫助給孤獨長者憶起佛、法、僧三寶的美好本質, 不到五、六分鐘的時間,給孤獨長者全身的疼痛已經減輕了,心中的喜悅種子也得到了灌溉。他恢復了身心的平衡而終於露出笑容。

為重病或垂死之人帶來喜悅

為重病或垂死之人帶來喜悅是非常重要的修持。我們心中都有喜悅的種子。病重或是瀕臨死亡時, 都應該有朋友坐在我們身邊, 幫助我們和心中的喜悅種子相應,否則恐懼、懊悔或絕望將會輕而易舉地淹沒我們。

當給孤獨長者的臉上露出笑容時,舍利弗知道他心中的苦受與樂受已經得到了平衡。他請給孤獨長者繼續觀想下去。他說:「老友, 請跟著阿難和我一起觀想。吸氣時, 我體認到這副身體並不是我; 吐氣時, 我知道自己並不受制於這副身體。我的生命是無邊無際的。我從未誕生過, 我永遠也不會滅亡。」

瀕臨死亡時,你對自己身體是很難有所覺察的。你可能已經麻木無感,但仍然會認為這副身體就是自己。你會認為身體的瓦解便是自我的瓦解, 所以你感到驚怖。你怕自己化為烏有。然而身體的瓦解,並不影響垂死之人的真實本性。你必須向他說明他的生命是無限的。我們的身體就像雲一樣, 也是示現出來的。當雲不再是雲的時候, 它並沒有消失。它不會化為烏有,它只是轉成了別的形態;它變成了雨。因此我們不該認同我們的身體。這副身體並不是我,我不受制於這副身體。我的生命是無限的。

我們比自己的感官還要寬廣

我們應該順著眼、耳、鼻、舌、身、意五根進行這項修持:「這對眼睛並不是我, 我不受制於這對眼睛, 我的生命是無限的; 這對耳朵並不是我, 我不受制於這對耳朵, 我的生命是無垠的; 這個鼻子並不是我, 我不受制於這個鼻子, 我的生命是無邊無際的。」這項修持可以幫助我們不再認同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若是深入地探索五蘊和五種感官,我們將會發現我們並不是它們。我們比自己的感官要寬廣得多。身體停止示現並不影響我們的本性。

接下來讓我們再看一看,還有什麼其他的東西,被我們當成了自己真實的身分。除了身體和五種感官之外, 還有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的活動。我們必須深觀每一蘊,然後對自己說:「這些東西都不是我。」感受、認知和概念都是生滅不已的, 它們都不是我。分別意識則如同認知、感受和思惟的形成, 也只是一種示現罷了。條件具足時,這些東西就會示現出來,條件不足,這些東西就不存在了。無論存在或不存在,這些示現都不是我。

舍利弗導引給孤獨長者藉助五種感官和五蘊進行觀想,於是給孤獨長者終於體認到它們都不是他。接著舍利弗又導引他觀想「四大」。他對給孤獨長者說:「我的好友,讓我們來進行『四大』的觀想。我身上的『地大』(指身上的皮肉、筋骨和內臟等堅實的物質)並不是我「火大」或是能保暖及消化食物的熱能也不是我, 我是不受火元素或熱能所縛的。我體內的水元素也不是我,我裡裡外外都是水元素,但是我並不受制於水元素。我體內的風元素也不是我,因為我的生命是無邊無際的。」舍利弗如此這般導引給孤獨長者。

不受制於來去生滅的概念

接著給孤獨長者被兩位老友帶領著,繼續觀想生命的依他起性。

「我的老友, 讓我們來更深入地看一看。當條件具足時, 我們的身體就會示現出來, 所以它不是從任何一處來的。它瓦解之後, 也不會去往任何一方。」事物若是示現出來, 我們不能說它們就是存在的; 事物若是停止示現,我們也不能說它們是不存在的。我們不受制於來去、存在與不存在、生滅、異同的概念。這項修持和教法等同於我們對雲朵、火焰或向日葵的深觀。

········

能無懼生死,才能陪伴臨終者

如果你能修持到無懼的程度,那麼當你的友人或親人臨終時,你就能幫助他們。你必須知道什麼事是自己須做的,什麼事是不須做的。你應該有善用時間的智慧,不要浪費時間做一些無謂的事。你不需要太富有或過於追逐名望及權力, 你真正需要的是自由、祥和、喜悅及充實感。你需要一些時間和精力與別人分享這些生命的品質。

我們的快樂並不是奠基在金錢和名望之上,我們的安全感往往取決於是否能持續修持正念。若是能修持正念,得到佛、法、僧的照顧, 我們自然會感到知足常樂。我們的眼睛會變得清明,我們會露出活潑的笑容,我們的腳步會穩健地踏在解脫道上,而我們的快樂也會影響到周遭的人。我們不會把時間浪費在膚淺的事物上,而會利用時間修行以改善生命的品質。這是我們能留給子孫最寶貴的一份禮物,也是我們能和朋友分享的最有價值的事。我們需要花些時間來聞、思、修佛陀的法教,如同給孤獨長者在臨終時依法而觀一樣。

皈依僧, 把僧團視為家人、朋友和社群, 可以幫助我們改變生活的方式。我們必須在當下活出祥和及喜悅, 而不是等到未來。我們必須在此時此地生起幸福之感,在當下這一刻活出祥和及喜悅。沒有任何道路可以通往快樂--快樂的本身即是道路。

每個人應該在早年就接觸到舍利弗的開示。給孤獨長者能夠在最後一刻聽到這則教誨, 已經是很幸運了。萬事皆無常, 我們無法逆料什麼時候自己會剩下最後一口氣。我們也許無法像給孤獨長者那麼幸運,臨終時還有道友在身旁導引我們觀想,所以不該等到一切都太遲的時候, 才急著修持。我們應該在當下就學會此法, 這樣我們才有能力在臨終時引渡自己。

6874c97317 e1650515233280

相關主題【佛法】【生死

249a52b4e2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Kohji Asakawa 熊本夜景

文章關鍵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