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太極 鍾文淵老師 FB文章彙編(2022/6~7)

課程請點:《縱橫太極行事曆/招生公告 》 購書請點:《「縱橫太極」 系列書籍

文章清單請點:《【清單一覽】縱橫太極 鍾文淵老師 FB文章彙編

2022/06 台南上課問答
2022/06 一切都是選擇
2022/06 空
2022/06 不動手
2022/06 鏡子(推手時覺得對方很用力)
2022/07 默然
2022/07 有與無
2022/07 綜合格鬥
2022/07接勁
2022/07 對抗
2022/07 有為法

2022/6/23 台南上課問答

昨天晚上(2022/6/22)台南上課,提到了武禹襄的敷、蓋、對、吞中「敷」字。他解釋敷為:敷者,運氣與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動也。但其實這樣解釋是不易理解的,他還在字末解釋: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全知。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使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
敷和沾的意思差不多,但比沾字更全面。何謂敷,指在和對手將接觸之時,依對方表現出的結構狀態,調整自身內部流動,與之相合,使在接觸之時,毫無阻抗完全融合,這些在接觸當下即完成,能夠在接觸當下完成,取決於接觸前依對方狀態來完成自身內在流動成的相合形態,而這個內在筋膜流動就是武禹襄所言:運氣於己身。

2022/6/24 一切都是選擇

一位勤奮工作的富人,感嘆整天遊山玩水的人浪費生命,沒有人生目標,卻不知遊山玩水之人可惜富人只知賺錢,不懂享受人間的美好。其實所有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一種選擇,沒有對錯。
曾經看著公園裡奮力推手的人,感嘆其不知太極真義,愈推離太極愈遠;又看著似跳舞的太極操,感嘆其不知太極拳一舉手一投足均有其含義,如若不理解,變成空練而無效。
但什麼是對錯呢?人生很短,只要自己喜歡去做就是對了,只要做了很開心就是對了。
於是釋然了,任何人都有其緣份,而緣份取決於其內心傾向,一切都是隨緣的,我要做的就是將一套完整的太極拳練習方法和理論,傳承給對於這套理論喜愛的人。
一切都是選擇,一切都是緣份,沒有對錯。

2022/6/25 空

太極拳的空,並非虛無一片,並非什麼都沒有,反而是萬有。有什麼呢?有無限個結構。
無限結構靜靜流動,和空氣的融合,形成一種空的狀態,無所執著,無所罣礙。
任何一個物體、結構、力量進入這個空所形成空間之中,會被包容、接納進而被改變融入這個空間之中,這種融合能力也就是昨天談的敷。
被敷的對象,不會感覺空間壓力,只會有似乎被縛住的感覺,感覺動彈不得,因為其被限制了結構變化的能力。
在結構流動形成空間之中。流動變化結構中的流動能力就是太極拳蓄滿能量的根源。

2022/6/25 不動手

今天下午上台中班的課時,提到了手不動。
手不動的意思是指不論在練拳或是推手時,手是由身體推動而不主動且相對於身體的位置是差不多不變的。
這是一個基本的概念和基礎練習,在練拳時,注意身體的虛實、流動、開合,手隨身體而動,是被身體帶動的,不可主動,手只要一主動,結構一定破裂。
在推手時,接手當下要感覺對方的力量推到了自己的胯,再藉由胯被推動形成之轉動,再把此能量擰轉傳遞至接觸點,再將此擰轉之勢帶動對方來形成對方自己結構破勢。感覺起來就是對方自己之力將自己破勢,而我方只是一個介質。
這是太極拳練拳或是推手的基礎練習,要做到這樣的效果,最基礎條件就是「不動手」。

2022/06/27 鏡子(推手時覺得對方很用力)

常有學生問我:推手時,如果對方很用力怎麼辦?
有趣的是,有時候互練推手的兩人,推完後都私下個別跟我抱怨對方很用力。
力量可以施展在固體等受力體上,面對不受力體如水,用力去推水只會失控自摔。所以面對一片水,力量是無從施展,水也不會感到對方有什麼力量。
可以感受到對方的力量,代表自己是一個受力體,成為受力體無非就是自己僵化而受力或者是自己也用力與外力對抗。
所以當感受到對方力量大時,要反省的是自己而非指責對方,反省自己為何成為了受力體,那些地方需要修正,如何放鬆流動使自己成為不受力體。
推手之時,感受對方的狀態恰好就是反應著自己的情況,對方其實就是自己的一面鏡子。

2022/07/01 默然

在我的書裡,一直都有提到現在流行的推手,已經是類角力,類摔跤而非太極真正的推手。我稱這些推手模式為推手遊戲。
什麼是遊戲,就是在一定規則下,比出勝負,娛樂效果比較多,實際應用效果比較小。這種類角力推手就屬於這種。訓練力量、訓練技巧,真的要說訓練出了什麼功夫,可能接近角力,完全沒有太極味道,真的實際要應用,也只能近身去抱、推、摔。
但沉浸在這些推手遊戲的人,真的以為自己是在練太極推手的,真的以為這樣練出的就是太極功夫的。
前幾天就碰到了這樣的人,據言曾獲推手冠軍,破百公斤的體重。當然接手我就破其結構而將其發出,連續七、八次。交流後,我試圖改變其推手觀念。和其交談,
我:其實你這種推手只能稱為推手遊戲,並非真正太極推手。
他:是啦!不用學習太極拳也可以練這種推手的。
我:為什麼叫推手遊戲呢?因為練了這個,真的要實戰了,比如碰到搏擊、散手的人,你也只能進身去推對方,但這有什麼用呢?
他:可是我可以化開對方的力量然後推他啊!
我:但這有什麼用呢?你只能推開對方,但對方是要攻擊你的。
他:我也學過跆拳道啊!我可以用跆拳對付他。
我默然了。

2022/07/03 有與無

幾乎所有的功夫都在追求「有」。追求肌肉強健、學習各種攻守技巧,學習各種用法,一種武術學不夠,就多學幾種,務求得到最多的技術及方法來應用。人生之中,追求「有」是一種習性。但太極拳追求的卻是「無」,不用力、自然、虛靜。
「有」是生活、是習性;「無」則是一種修練。
人生總被教育積極生活及追求,所以追求功夫很自然的心態,不斷的追求增加「有」的數量,容易神耗。太極拳追求的是「無」,不要用力,一切自然流動,練習之中就是守神而不散。如果真要說太極有什麼,其實只是神識守住身、心的端正而已,其他的就是身與心的自然流動而已,由外流動到內流動而到靜流動。
但「有」易懂,「無」難解。而「有」能用一定來自於「無」。執著於「有」是本性,敢於放棄「有」而入「無」則需要頓悟,能在寧靜中自我觀照。
或問,那如何在「無」中習得功夫呢?本來就沒有功夫,只是對於外在狀況而自然生成的一種對應狀態而已。

2022/07/04 綜合格鬥

武術是依其需求而產生的,如果只有格鬥需求,只求短暫勝利的快感,而不顧內在身體的傷害,那的確去學習所謂的搏擊或是綜合格鬥技術會快些。只要年輕力壯,一二年密集強力的訓練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但是,我們不能只看表面上的勇猛,其對身體的傷害將是巨大的,而這種容易產生的傷害也是眾所周知的。
太極拳並不是為格鬥而生的武技,相對的,太極拳是涵養本體的拳術,涵養本體必需要有長時間的鍜練才能生效,藉由端正結構,利用不同結構的變化來產生流動,長時間的鍜練下,慢慢改變體格,讓身體不但健壯,還能產生武術的效果。但武術效果並不是太極拳的主要目的。
至於太極拳能不能對抗這種綜合格鬥,答案是肯定的,經過長時間訓練的太極格體並不亞於這種只為格鬥而生存的武技,但任何對抗都是功力的問題,而不是武術種類的問題。
還有要思考的是,我們學武術難道是真的只為了上擂台逞一時威風嗎?只是為了一時假象的英雄式自我滿足嗎?我想,修練武術應有更深內涵的意義才是。
年輕人往往被那種外形勇猛,硬打硬進的武術所吸引而去練習,但這種強力武術練習對身體的傷害是明顯的,不出幾年終究是一身傷而回。
除非是要上擂台比賽,除非是要軍隊戰鬥、警察維護治安等,有這種迫切需要,那不顧身體的傷害而短時間速成就無可厚非,我們一般人實在沒有必要如此。
練習太極拳是在改變自身的格體,雖然花的時間很長,但是一則不會受傷,二則對身體健康十分有幫助,三則在長期的訓練下亦能有強大的戰鬥力,雖然時間要很長,但其回饋是十分值得的。

2022/07/10接勁

在推手的練習中,常見「接勁」之法,就是將對方的重量或力量導入我方腳底,形成一線,這個線可以稱為力線,當力線接上,就可以用後腳藉地之力來將對方發出。
舉例說,比如我要推一重物,如車子,當然不會站直後,只用手推,一定會弓步蹲下,先將車子重量和後腳底接上,然後藉地的反作用力才方便施力將車推動。
推手時,就很多人利用這個方法,首先接觸後,將對方重量或力量導入我腳底而入地下,然後藉地之力將對方發出,非常好用。於是乎,學此方法眾,由此推手法衍生出各種力學原理在太極的應用討論,甚或出書大談。所言理論不外乎藉地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槓桿原理等。
這種接勁之法,一方面可以將施力者根浮起,又可藉對方力穩定自身結構,再藉由作用力反作用力將對方發出,效果很好。所以到處都有練習或表演這種推法。而接勁之法就成了祕訣了。
當然這些物理原理並沒有錯,但事實上,就算沒學過太極的人也會推車的,喜歡這種接勁發勁法的人,可以嘗試弓步蹲下,雙手輕觸車子,然後把車子重量接到後腳底的地上,再用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來推車子。
推手的狀況只是從推車死物變成人而已,所使用的方法大致相同,熟能生巧,愈接愈快。兩個練習這種接勁推手的人,就看誰比較快速把對方的勁接到腳下,就會佔優勢。
這種接勁推人之法極為廣泛流傳,雖然可以説是太極推法之一,但這種依身體本能就會推的方式,實在不需要花一輩子去研究,練一下就行了,層次也不高,也無再發展成更高階散手能力的機會。
能學會這種接勁法,佐以左右撥動對方之法;左來右還、右來左還之法;槓桿使用之法者,一般也就是高手,立足一隅矣。故多少有志太極之士終身沉浸於此,以為這就是太極的終極目標,但事實上,這些東西也只佔太極皮毛而已,沉浸於此而不跳脫出來,殊是可惜。

2022/07/14 對抗

一日,有位學生和我對話。
生:老師,我覺得練拳很累,常常要練拳之時,心裡就會產生排斥的感覺。
我:是那裡很累呢?
生:就覺得練完很累,雖然練完很舒服,但練的過程很累,不像老師說得很舒服。所以每次要練習的時候就會有排斥的心。
我:這麼辛苦還練習,表示你真的喜歡太極拳了。
生:我是真的喜歡太極拳,我要如何才能享受練拳時的快樂呢?現在我練拳一點都不享受。
我:就像健身一樣,揮汗練習非常辛苦,就是為了有一個健美身體的目標才能堅持。你現在的累還能堅持,就是為了能夠練出太極拳的功夫了。
生:難道就只能咬牙堅持練習嗎?
我:其實在練習或是推手中的不舒服都是來自於「對抗」。
我:在練拳的時候,可能結構不夠正,導致於肌肉仍在用力;可能想練出功夫的意念太重,導致內在的僵硬,但不論如何,就是身心的不放鬆而產生對外在環境的對抗,覺得累就是因為如此。
任何的拳術都是為了練出功夫,才要咬牙練習,而太極拳恰巧相反,咬牙練習反而很難練出真正太極的高級功夫。必須要能端正結構、全然放鬆、讓身體流動全然融合於水中進而融合於空氣之中。
沒有任何的對抗就沒有任何的不舒服,練太極拳就是靜靜的流動而已,融合、流動是非常舒服的。不要有太多的意想、目標,就是流動。不要去求功夫,練出功夫的意念讓你產生肌肉的控制意識而產生對抗。練拳只需要注意身體的端正及內部的流動即可。
生:但是沒有想練出功夫?怎麼會練出功夫呢?
我:這種想法放在各種武術都是對的,但太極拳不能如此,太極拳必須統合內部所有筋膜骨骼,從流動進而開合,而開合的目的也就是與自然、與空氣做一融合,有我也無我。
練拳的不舒服來自於肌肉的對抗,推手的不舒服來自於和對方的對抗,如果一切能融合,就會舒服了。其實生活上很多的不舒服也是來自於對抗。人生和太極都是一種修練。

2022/07/25 有為法

高雄有一位學生自幼習武,歷五十餘載。舉凡詠春、跆拳、柔道、螳螂拳、八極拳、太極拳無一不涉,均師從名門,喜擅散手。
六年前經介紹來高雄交流後,留下來學習太極拳。但有整整四年的日子,該學員並不積極練習太極拳而是在上課時不斷思考如何用他的拳術來和我散手。試手完不行,就邊上思考,想完之後再來試手。
但不論他招式如何變化,總是晚我一步,這樣的試手日子整整有四年,直至他用八極的「靠」和我太極的「靠」做一試手之後才真正心服口服的認真下來學太極拳。(「靠」的故事有機會再說)
一日,這位學員和我討論,問:「為什麼他用了這麼多武術的這麼多應用手法對太極拳都沒有用呢?太極拳也有這麼多應用手法嗎?」
我答:「太極拳其實沒有什麼固定手法,而是學習將自身的肌、筋、骨融合,再進一步和周遭空間的融合。和對手交手時,也是依對方的變化來進行融合而產生應對的變化,所以太極拳學習的是一種身體應用法則,不是各種手法。所以太極拳沒有手法卻能應付各種武術的手法。」
我再繼續解釋:可以說,你學習的各種武術的各種手法是一種「有為法」,有為法就是練習和記憶各種應敵手法技巧。假設學習了一百種手法,那應敵時就在這一百種手法中找最熟練最合適的招式來應用,如果對方的手法超過了這一百種可應付範圍,則技窮。於是乎,就會愈想學習更多更全面的技巧法才行。
其實這符合人性的執著行為,愈有愈想有,無止盡的追求沒個了頭,但生命有限,而招式無窮。
而太極拳學習的是一種融合自身及融合對方的能力,不論對方使用什麼招式,均可依其招式變化出應對招式且總是快了一步。學習的是一種法則而不是無窮招式。所以稱此法則為「無為法」。
是故有言:「有為則有所不為,無為則無所不為。」

6874c97317

了解更多,請點:縱橫太極相關文章 購書請點:鍾文淵老師「縱橫太極」 系列書籍

20230201 2
浙江安吉。拍攝臥虎藏龍的竹林

文章關鍵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