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請點:《縱橫太極行事曆/招生公告 》 購書請點:《「縱橫太極」 系列書籍 》
文章清單請點:《【清單一覽】縱橫太極 鍾文淵老師 FB文章彙編 》
2022/10 剛柔並濟
2022/10 丟與頂(一)
2022/10 丟與頂(二)
2022/10 丟與頂(三)
2022/10 丟與頂(四)
2022/11 再談剛柔並濟
2022/11 困惑
2022/11 鴻溝
2022/10/02 剛柔並濟
學習太極拳的人對於剛柔並濟一詞並不陌生。但認真的實究下來會知道,幾乎所有功夫都是剛柔並濟的,並不獨存於太極拳之中。這個名詞用於太極拳中,之所以很容易被接受就是因為這幾乎是所有武術的要求。就和之前所說鬆、緊之間的應用容易被接受是一樣的原因。
有人說太極拳是武術,當然也符合剛柔並濟的理論。但回頭想想,如果太極拳也和其他武術一樣,那太極拳的武術特點是什麼?跆拳有腿;空手道有掌刀;搏擊有拳;摔跤有摔法;詠春也有打法。但太極拳有什麼?有推手是嗎?有可以把人推出去的方法,這個把人推出去的方法,除了好玩外有什麼實質的武術作用呢?
太極拳講的是剛柔一體而非剛柔並濟。這其中的差別是對於剛及柔的解釋不同。其他武術說的剛是指結構體,而柔是是鬆開結構體。所以形成結構與鬆開結構互相搭配可以得到很好的武術效果。但太極拳的剛並不是指結構體,而指的是空體,唯有空體才能具有開合爆炸的能量。
太極拳是從結構體,然後變化結構體是為柔體,所以太極的柔體是多個結構體的流動所形成,而流動到最後到達空體,這才是太極拳講的剛體,故曰:至柔才能至剛;積柔才能成剛。
以一般武術剛柔並濟理論而言,剛、柔是二個不同的東西且平等重要,剛指的是結構力;柔指的是走化技巧及蓄勁之法,這是二個同等重要的方法,所以就無所謂積柔成剛,至柔才能至剛的狀況。
在太極拳而言,剛和柔是相同的東西,積至柔才能成至剛,這裡的至剛並不是指一般武術的結構力,剛是極柔才能形成的,也就是柔的進一步演化而不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對於太極拳剛柔的概念要能釐清,如果對剛柔的概念和其他武術相同,那麼所練出來的東西就是和外面的武術相同了。太極拳是一個很獨特的武術,訓練方式和其他武術也完全不同,拿其他武術的方法來練太極拳,就算外形一樣,練的就不是太極拳了。但在這似是而非、短視頻狂竄、資訊轟炸的年代中,要能找出練拳正確的方向,比之過往難上百倍。所以我在第一本書上才一直強調,「建立正確觀念才是練太極拳最困難的地方」。
2022/10/14 丟與頂(一)
丟與頂這二個詞一般來說是用在推手時的狀態描述。丟指的是脫離,頂指的是抵抗,這二個都是太極拳練習推手時的毛病。
太極拳的推手非常強調「沾黏」,沾黏可以說是太極拳推手的根本,而沾黏首要注意的就是去除丟與頂的毛病。
頂是用力抵抗,比較單純,而丟則比較複雜。仔細的分析丟的狀態,除了脫離外還包含了接觸點自行移位、接觸點重量改變等。
丟與頂雖是病,但卻常見於現行推手之中。嚴格來說,如果只要推手而不是要練太極拳散手的功夫,那麼丟頂不但不是毛病,反而是必須的方式。當對方的力量進來,可以力抗則頂之,不行則化開脫離找機會反擊。角力、摔跤也都是這種方法,當只要推手拚勝負,那麼丟頂則無可厚非。
重點是只能推手不能打、不能散手。如果碰到泰拳、詠春等也是近身攻擊的,交手時丟頂就會成為靶子,因為丟之時,在雙方之間會產生攻擊空隙易被擊打;而頂之時則易被借力使用。但公園裡死命推手的這些愛好者似乎對此毫不關心,天天樂此不疲牛推。
如果只要牛推開心玩玩,那麼丟頂或許是必備的好方法,其實也不用特別學習什麼太極拳,每個人從小玩角力不都是這些方法嗎?仔細看小孩玩互推角力及公園太極推手角力,手法都差不多的,這些是對抗本能,不用特別什麼學習,愛玩下去拚就可以了。又或許在對抗之中找到了幾個好用的手法,可以常勝,在此推手圈子內可能就是高手了。
對此現象雖然出書寫文章大聲疾呼,但如蚊子叮牛角般無用,公園到處牛推丟頂的人,怕大家學不會丟頂,又到處辦推手比賽來示範丟頂手法。一時間,丟頂成了主流手法,誰又還會在乎拳論裡強調的沾黏呢?對於太極散手的功夫就止在古代傳說及電影之中了。
雖然人少勢微,但仍疾呼:我輩之士如果對於太極拳的功夫有心學習者,對於沾黏的手法要求,對於丟頂之病的去除一定要十分認真練習。下一篇我們討論丟頂之病的危害及練習時應如何注意避免。
2022/10/22 丟與頂(二)
太極拳散手的特點在近身的攻擊。但只要是近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如何降低近身攻擊時的危險,就是要有精熟的沾黏功夫,只要近身沾黏住對方就要透過筋膜的控制讓對方的所有攻擊都好像沾了泥濘般的難以施展。所以太極不懂沾黏者,不能散手,可以說沾黏的功夫是太極散手的基礎。
而沾黏的基礎就是不丟及不頂。「丟」了表示控制對方的筋膜時產生了空隙,這個空隙會讓對方有機會發動攻擊而對自身產生危害性。「頂」了代表有給對方借力使力的機會。
但看看現今太極拳的狀況,就會知道為何太極拳散手的功夫幾乎失傳的原因,推手充滿丟、頂而無沾黏。就算是專心一致的練習沾黏也要多年練習才較能掌握,而之間只要是有了丟頂之意,則沾黏就不可能練出感覺。練不出感覺就是無法練出真正的太極散手,所以太極拳散手要求的條件之高到幾近失傳狀態。相較之下可能使用丟頂角力之法推手,再去學一些搏擊散打之法湊合起來使用會容易很多,真的有不少人號稱能太極散手者就是如此做的,但不管如何號稱,這樣湊合的功夫可能很厲害,但已不是太極拳的功夫。
當然只求功夫者,使用任何方式練習都是可以的,只是沒有必要一定要掛太極之名。想來想去,這些人要掛太極之名的很大原因是因為太極拳人可欺,反正也沒有什麼人真正練出太極拳的功夫,外面三流散打、角力的功夫在散打界、角力界無法立足,披了太極拳衣對付太極拳人就綽綽有餘了。於是其他武術爭先恐後的披上太極拳衣,展示自己散手功夫來太極拳界招生,畢竟太極拳的學習人口還是最多的,一時間,太極拳界就成了現今這般模樣。誰還在乎太極散手的根本是沾黏呢?誰還在乎丟頂之病呢?推手場上狠命拚鬥成了常態。
但不管現今太極拳界的混亂如何,相信還是有很多喜歡真正的太極拳的人士正在苦尋道路,期待找出真正的太極拳的樣子,為真正的太極拳再次發光努力著。下一篇討論如何避免丟、頂之病。
2022/10/26 丟與頂(三)
如果不除去丟、頂之病,則沾黏無所成。無沾黏則近身散手是具有危險性的。太極拳使用沾黏來控制對方,使用內部空間來產生攻擊效能,這二者不具備,那就不要談太極拳散手。雖然一般理解丟、頂是在推手上,但其實廣義的說在練拳上也有丟頂之分。
頂就是力抗,比較好理解。但丟就比較複雜些,基本理解「丟」就是脫離,但不僅於此。有很多太極拳愛好者知道「頂牛」是病,所以也知道不能用力,但有時就陷於「丟」的陷阱之中。丟除了明顯脫離外,也包含了接觸點重量變輕及接觸點的滑動位移。判斷的標準以是否產生對方攻擊空隙為主。
有許多太極拳推手功夫好的,就是陷入了這二個(接觸點重量變輕及接觸點的滑動位移)丟的陷阱而不自知,以為只要還有接觸著就不是脫離不是丟。但並非如此,因為接觸點突然變輕及接觸點滑動,雖仍接觸,但對方已可能產生有攻擊空隙,那就具有危險性了。
但是這二個方法卻是很多推手好手常用的手法,以接觸點變輕為例,因為未明顯脫離,所以對方也不知其實己方已「丟」,所以可以趁對方不備之時,突然發勁將對方打出。這種手法其實算是一種脫手打對方了,只是對方不知而已。這種突然發勁之法,是一種推手取巧的手法,非常好用,接手之時把己方之勁收於後,當接觸點變輕時突然將勁發出。出其不意,非常好用,一些推手好手常用此手法。因為看起來也沒有頂牛,也沒有丟,符合推手之意,顯得十分厲害。
不能說使用這種方法是欺騙對手,因為就連使用者自己也認為是符合太極拳之不丟不頂的,這些都是長期推手摸索出的推手手法,覺得好用就愈用愈精,而大部份能使用這些方法的人都是推手教練級的了。
所以才稱為陷阱,陷入而不自知,覺得十分好用的原因是大家只會推手而不會散手,這種手法純粹只在推手的環境下去使用,不會有任何問題。但是自己使用久了一定會疑惑為何練了這麼久的太極仍不會太極散手。簡單來說,這種暗自脫離之法就是無法練出完整的沾黏及練出太極內部空間,當然無法散手,或許可能在一方之地推手稱霸,但面對無法散手的問題可能就會是困惑其一輩子的問題了。
2022/10/31 丟與頂(四)
如何去除丟、頂之病呢?就在於「合」。練習推手之際,不要想著求勝,只要專注和對方相合即可。人進我退;人退我進,保持和對方一致性的運作。有幾個要點需要注意:
一、保持被動:本身不可有主動的意識,全部被動,全部以對方為主,全神注意對方的筋膜訊息,依其而動。
二、保持接觸點感覺一致:能正確依對方的動態而動的檢測條件就是接手的重量一定要保持一致,不可忽輕忽重。能夠保持重量一致也就是需要被動的功夫。
三、保持結構不出圈:在推手時,結構是不能出以二腳為邊所形成的太極圈的,如果會出圈代表勢有破。對方如有退的現象,則移動圈前進而非手伸出圈外。如果對方進逼,則我方雙手碰到圈邊之時必定轉換。或動肩;或動胯;或轉腰而化,切不可手出圈外。最常見的是肘退到身後而出圈,則敗勢已成。何謂肘退身後,就是肘常在肩胛骨之前,最後的位置就和肩胛骨垂直位置,如果退超過肩胛骨則破勢,此時就必須是退肩胛骨而非退肘。
四、不求勝負:有勝負之心就必用力;有勝負之心就必有意識,這樣就不能做到被動的要求。要做到高純度的沾黏就必需做到無我,全部以對方為主,才能真正感受對方的全身筋膜動態,才能做到真正的沾黏,才能真正的控制對方。這是一個矛盾的狀態,要真正能控制對方的方式是以對方為主、被動、感受對方而非想要控制對方。
沾黏的功夫是太極拳散手的必要條件之一。沾黏要能在對方毫無察覺之下滲透對方筋膜之內進而控制,重點是要控制了對方,對方還不知道被控制,直到要施力時才發現筋骨黏膩無從施力。如果對方能察覺被沾黏,就還不是真正的沾黏。另外檢驗沾黏功夫是否已成,也可以看接手時對方是否可以脫手打人,如果你和對方接觸時,對方可以突然脫手發勁或是脫手打人,則沾黏未成。如果對方強行脫離必會引我沾黏進去攻擊,除去莽夫不知狀況會強行脫離,而引我方侵入擊打外,如果是高手,必知動彈不得,不敢輕易脫離。所以如果沾黏功夫未成,太極拳切不可散手。而沾黏功夫的第一步就是練習不丟不頂。
除去頂牛的推手不談,在合乎太極鬆柔推手的練習中,因為長時間只在推手的模式內運行,自有在此規則運行之下體會出一些好用的手法,其中體會出而使用隱形「丟」的高手不少,外表看好像也合乎鬆柔之法,但其實已脫離了沾黏真理,重點是他們自己也得意於此,根本不知已離沾黏真理愈遠,這些東西自家人玩玩可以,進入散手則遙不可及。這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太極拳對於沾黏的要求之高,使太極拳散手幾近失傳。
2022/11/06 再談剛柔並濟
前面的文章已經提過,太極拳並不強調剛柔並濟或者是剛柔相濟,而是講剛柔同體或者至柔然後至剛。
我們分析一下,從其他拳術來的剛柔並濟一詞中,其中的剛指的是一種結構體,而柔指的是放鬆肌肉的力量。所以他們的剛柔並濟指的是形成結構和放鬆肌肉力量之間的交互使用。在應敵的過程中忽剛(硬)、忽柔(軟)之間來使用,來達到效果。再仔細去思考,其實所有的武術都符合這樣的剛柔交互使用,極少存在純剛或者純柔地單獨使用。
但在太極拳中而言,結構體就是一個基礎結構,並不是太極拳所謂的剛。而柔也不是放鬆肌肉力量而已。也就是說,其他拳術的剛柔和太極拳的剛、柔在定義上是不同,只是用的字相同,所以才容易讓學習者誤解。比如穩健的結構僅是基礎,卻被其他的拳術當作是剛體,如果學習者沒有把這些分清楚,就會陷入拳術的混亂,就像現在太極拳混亂的情形一樣。
太極拳的柔是無數個結構體的運作時所形成的線性流動,這個流動到像水一般時就是進入柔體。所以太極拳的柔並不是放掉肌肉力量而已。肌肉力量的放鬆只是可以流動的一個條件而已。當流動到像空氣一般輕柔之時就是進入了空體,內部有極大的空間,這個才是太極拳的剛體。
再思考一下,外家拳所謂的剛是一種凝聚結構的實體,而太極拳的剛則是充滿內部空間具有爆炸能量的空體,這二者是有多大的差異啊。然而對於剛的誤解,使得很多學習者認真的凝聚結構來對抗。當然在推手場上這樣是有效果,大家拚成這樣也是這個原因,自以為這就是太極拳的剛,再配上放掉肌肉力量的自以為的柔,就是現在場上拚鬥的狀況。
對於剛柔的理解錯誤使得現在太極拳和其他拳術沒有什麼差異性了,也就是因為如此,幾乎所有拳術都來冠上太極之名,而太極拳的學習者根本沒有辦法去判別真偽。久而久之,這些挾著其他武術技巧的東西就好像變成真的太極拳了。太極拳到底是什麼樣子?太極真意隨著資訊的爆炸已經快被淹沒失去了。
2022/11/17 困惑
太極拳有三個狀態即是格體、柔體、剛體三種層次。前面文章「剛柔並濟」已經提過,格體層次的結構狀態就是其他武術所強調的剛。而形成格體的方式有:使用肌肉形成;使用肌肉和骨架形;只使用骨架形成。以太極拳而言所謂的格體狀態就只能使用骨架結構來形成。但結構就是指一種穩定格體,使用這三種方式所形成的結構格體在外形上是不太能分辨出來的。
這也就是其他拳術能進來混充太極拳的主要原因。因為純粹骨架形成格體並不容易,所以練太極拳的人要花很多年的時間才能掌握。而混著肌肉和骨架的方式形成格體結構則相對簡單許多,所以用其他拳術形成結構格體來太極拳界使用就顯得好像厲害。這讓練太極拳的人充滿疑惑而紛紛改練此種方式。結構形成很快就能上手了,於是就是現在到處推手對抗的局面。格體的特點就是對抗,不管是使用肌肉、肌肉和骨架、純骨架都是穩定格體者勝。
因為看到的太極功夫就是推手而已,所以能快速結構格體的「肌肉混骨架」的方式就很快的取代了辛苦放鬆追求骨架結構的學習者成為顯學。到處在教快速形成功力的方法;能夠推人摔人的技巧,對於放鬆的練出骨架結構只剩少數人的堅持而已,這種堅持純粹是在信念上的,因為面對這些肌肉和骨架結構的猛力推手者,挫折感是很重的。這些我在很多文章上都有提過,因為太極拳的路是很混亂的,十分容易讓學習者迷惘,我不斷強調太極拳並不難練,最困難的是正確觀念的建立。
光是剛柔並濟一句話就讓很多太極拳的學習者誤入歧途,常看到一些稱推手厲害的老師就是使用著「突然放鬆」及「突然收緊結構」把人推出去,自認為是剛柔並濟,但突然收緊結構形成的剛其實就是一種肌肉和骨架混合的方式,只是比較隱藏而已,所以這種看似不錯的效果的推法,就會讓使用者永久困在推手的模式之中而無法進入真正的太極拳散手,這種再怎麼厲害推手也無法進入太極拳散手功夫的情況就會是這些推手厲害老師心中永久的困惑。
2022/11/21 鴻溝
格體是屬固定結構體,而柔體是屬於變動結構體。在格體的階段,穩定結構是主要的目標,不管是使用肌肉、使用肌肉混合骨架、使用骨架等方式都是以穩定結構為主要目標。此時追求的就是「整勁」。
整勁一詞對於喜愛推手的學習者並不陌生,結構能穩定代表著勁能完整;在推手之時,勁愈整者佔優勢。當然太極拳希望是放鬆肌肉,完全用骨架去達到勁整的狀態,但其實不管使用那一種模式,只要結構穩定就能產生整勁的效能,所以太極拳用骨架形成的整勁不見得會比肌肉混合骨架的人形成的整勁強,只是比較不消耗而已。
這就是格體狀態下的現象,格體結構形成整勁,在這個狀態下比的就是結構的穩定性,只要是結構穩定就會佔上風。因為在格體結構層次就是固定式的穩定體,就會是一種結構的對抗。所以追求推手勝負者會將結構愈收愈緊,就是結構密度增大,強度自然能增強。
但這其實進入了一個盲點階段,愈緊實的結構愈難流動,而柔體就必需要能是流動的結構,太極拳的真正能量來自格體流動能量。而愈穩定的結構在結構階段是非常好用,但卻讓結構更難流動。
我在第一本書的自序中有提到六年的黑暗期,在四十年前我初練太極的前幾年十分醉心推手,結構愈來愈穩定,其實現在回想起來就知道,那時我的結構是混合著肌肉力量和骨架的結構。當我推得風風火火時,我突然驚覺我違反了太極拳的拳理。太極拳不是不用力嗎?但我心知肚明我是有用力量的,當我決定不用力推手時,我發現我什麼功夫都沒有了,沒有了肌肉綁骨架形成的結構,我變得軟綿無力,什麼人都推不贏,完全無法推手。當時的我陷入了很深的挫折感之中。最後決定不再推手,決心尋找真正不用力的推手。
六年不再推手只練拳及思考,這個過程十分苦悶,我一度覺得我這輩子不可能練出什麼太極拳的功夫了。在黑暗期中,完全不知何時能到頭,茫然之感差點就放棄了太極拳,直到六年後的某一日,突然的靈光閃過,才帶來了一些希望。這些經歷就在縱橫太極(一)中,不再多述。
這裡舊事重提就是要說明,很好用的結構推手反而是進入太極拳真正流動體的障礙,尤其是能有愈穩定的結構體,在推手場中是常勝者了,這時候要能夠放棄結構變得一無所有是多麼困難的事,但不放棄就是一輩子在推手之中打轉無法再進階。然而所有推手整勁高手,幾乎都無法捨棄這種常勝的優越成就感。
格體是一種結構固定穩定形態,柔體是一種結構流動形態,要能流動必需先拆散結構,拆散結構就會陷入一無所有的狀態,這是一個矛盾的現象。從穩定結構到流動結構是進入了質的變化,要經歷重重難關,甚至需要些悟性、能頓悟這二者的矛盾現象才能突破。這真的是練太極拳的過程中真正的一條很難跨越的鴻溝。

了解更多,請點:縱橫太極相關文章 購書請點:鍾文淵老師「縱橫太極」 系列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