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太極 鍾文淵老師 FB文章彙編(2022/8~9)

課程請點:《縱橫太極行事曆/招生公告 》 購書請點:《「縱橫太極」 系列書籍

文章清單請點:《【清單一覽】縱橫太極 鍾文淵老師 FB文章彙編

2022/08 鬆 與 開合
2022/08 借勁
2022/08 鬆與結構
2022/08 圈內打人,圈外推人
2022/09 「挺立」
2022/09 聽勁
2022/09 被動
2022/09 鬆的感覺
2022/09 鬆的陷阱

2022/08/01 鬆 與 開合

一日,上課中講解楊式太極拳的核心是開合,核心就是一個拳架的靈魂,不論在練何種拳架,一定要知道其靈魂所在,不然練得就是空拳。
一位學生突然發問:老師,開合是楊式太極拳的核心,那鬆呢?難道鬆不是太極拳的核心思想嗎?
我答: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們一直強調練太極拳中鬆的重要性,練拳時,時時刻刻都要端正骨架,然後全身放鬆。所以鬆是一個方法、一個法門、一個路徑,而開合則是目標,我們是透過鬆的方法來得到開合的能力。
就比如鬆是車子而開合則是目的地,我們透過車子到達目的地,所以是要使用鬆的方法,注意從鬆中體會了什麼,而不是只在意鬆。
在學習的過程中,結構是個法門,鬆是一個法門。常常很多學習者只在意鬆,以為鬆就是目標,就好像以為車子就是目的地,那就只坐在車子上而已終究無法到達目的地。所以一味講鬆就容易忽略了其他的法門,只是鬆終究到不了開合之門。
這就牽扯出一個嚴肅的問題:「對鬆的懷疑」。因為許多人執著於鬆卻練不出太極拳的功夫,鬆變成太極拳人心中的痛,有許多人根本不相信鬆可以練出功夫,所以那些拚命發勁的太極拳就會吸引目光了。
太極拳的功夫在於開合而不是鬆,鬆只是一個法門而已,我們要注意的是鬆帶給身體的感受及變化,而不是只注意鬆而已。

2022/08/13 借勁

借勁不同於接勁。接勁是接受對方的力量為我所用,前題是要吃到對方的勁;而借勁則是不受對方的勁,純粹只是轉換作用而已。嚴格來說借勁才是太極拳的方法之一,而接勁則是屬格體對抗,其手法則不限於太極拳中存在。
借勁的本質上是不受對方之力,我們只當作一個介質,對方的力量透過我們身體的轉換而回到他自己的身上。舉例來說,水中有一浮球,如果用手去推球,則球自然旋轉而使施力者的手偏折或是失重滑開。水並沒有施力或是意念,單純只是施力者的力量透過球的轉動而變化,此時球所做的就是借勁;又或對方推我拉我,我方不受其力,反而則借其力的方向還之。推則引其失重;拉則順勢發出。
借勁還勁之法有直線、球形之分。直線比較單純,而球形有大球、小球之分,大球是透過丹田的球來返還,左來右還,右來左還;小球則可以以胯球還之或肩球還之,或接觸點球還之;接觸點的球從拳頭大小的球還之愈運作愈小至真正的點還之,這些都是依程度而有不同的進程。
借勁接觸點的依接觸點的重量,亦有骨、肉、皮、毛重量之分,也是依程度而有不同。碰到骨才還,對方會感受還返的壓力,到了毛肉就還,對方就會莫明所以,處處受制了。

借勁本身就是一種介質作用,本體並不受力,要做到借勁之法,有幾個基本條件:
一、結構要穩定,最好能做到球形結構的穩定,才不會對方勁來格體就破裂,格體破裂就只能對抗,無法借勁了。而未達球形結構的較為方形的結構就只能做接勁還勁或是直線的借勁運作。
二、返還的重量要一致:如對方推到了骨頭重量,則返回就是骨頭重量,二者要一致,不可重來輕還或是輕來重還。
三、身體放鬆,沾黏要做好:鬆是基本的條件,而沾黏則要時時注意不丟不頂,接觸點重量時時保持一致,就好像和對方合成一體了,則其施力自然能返還彼身。
四、意識上放鬆:借勁純然是身體的自然運作,不可摻雜太多的意念,意念太多則運轉不見得如意—如對方的意。對方之所以會被借勁使其力返其身是因為對方無所察知,如果我們本體意念太重,則對方易察知而閃避,沒有一個人願意被借勁的,只有借在彼不知不覺;只有借在彼自以為得逞之下才行。
雖一句借勁之法,但其包含了聽勁、球形結構、流動而至於空的概念運作,其實並不容易。比之接勁,借勁才是真正具有太極味道的推手方法。

2022/08/15 鬆與結構

一日,學生分享其練拳心得,問說現在練拳輕飄飄的,非常舒服,是不是代表他已經鬆了呢?
我答:能夠練拳輕飄飄的非常舒服,的確是鬆的一種表現。但是我們練拳不是只著重在鬆而已,結構才是基礎。沒有結構,鬆只是浮雲。
鬆和結構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如果鬆配上了不正確的結構,練拳不但練不出功夫還會傷了自己。有很多公園太極天天講鬆很開心,但卻沒有注意結構的正確性,最常見的就會是傷了膝蓋。
只有鬆配上正確的結構時才會有練拳的效果,但初期十年之內,鬆配上正確的結構,練拳是十分辛苦的,因為結構正確再加上鬆,對於筋膜會有很強的拉拔效果,所以初期是酸痛辛苦的,唯有透過這樣高強度的練習,我們的筋膜才能強化,當筋膜強化就會進一步拉動骨架結構而達到易筋換骨之效,當拳架從流動進一步要入空時,這種輕飄飄的感覺才會出來,才能真正悠遊於天地之間。
如果一開始幾年練拳就有輕飄飄的感覺,很多時候並不是透過了嚴格訓練而成,反而常常是求鬆卻棄結構而成,簡單來說就是有鬆而無結構,這時候的鬆其實是散,散的感覺也是輕飄飄,這種鬆散而舒服的練拳就純粹只是自我感覺良好,沒有什麼實質效果。練久了,感覺良好,大談太極,輕輕摸手,談談小勁其樂融融,但不容否認的是真正要實戰了,卻一無所用。這也是太極拳為人所詬病之處,久而久之,物極必反,現在變成猛力發勁的太極拳興盛起來,這二個好像太極拳的二個極端一樣。
鬆配上不正確的結構會受傷,鬆而無結構會散亂,唯有鬆配上正確的結構才能真正鍛練出太極拳的功夫,但初期的練習是十分辛苦的,至少要十年的時間來變化骨骼,之後才能進一步進入舒展悠遊的境界。所以練拳不是要一味的追求舒服及輕飄飄空的感覺,而是要嚴格執行結構的正確穩定下的鬆沉。

2022/08/25 圈內打人,圈外推人

太極拳界流傳著一個故事,當年祖師楊露禪,教了吳全佑功夫,是為吳家太極之始。後來楊露禪告老回鄉,吳全佑尾隨不舍,楊便下轎對他說:「我對天發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沒有一招留起,總之你記著,『圈內打人,圈外推人』便是。
姑且不論此故事的真假,但「圈內打人,圈外推人」這句話是很有意思的一句。首先我們得知道圈在那裡?圈的大小為何?
基本上來說,太極圈指的就是太極球體,其範圍是從丹田開始,透過筋膜的傳遞開展到最大的範圍為太極球體範圍,也就是太極圈的範圍。這個範圍內太極拳從胯傳導的各種勁都能完整呈現。
但這是有點抽象的,在太極球體未完整之時,我們就要在外形可視的狀況下,先確認好圈的大小及範圍。在練拳的時候,拳架就不能過圈,過圈了,則稱之為拳架散了。圈在那裡?依步幅而不同,基本上就是二腳腳尖連線為直徑,畫一圓形,再從這個圓形直筒而上把自己包起來的範圍,這個就是練拳架時的太極圈範圍。所以這個圈的大小依練拳步幅大小而有不同。也就是說,步幅不同,手能伸出的長短也是不同。
在練拳的時候,指尖盡量不過圈,最大範圍的極限是腕不過圈。整個拳架保持沉肩墜肘、手不動,丹田盡量撐開,這時候基本上,手是扶著圈在運行的。如果一練拳手就過圈,就稱為拳架散了,結構破了。但為了不過圈而縮著手打拳也是不對,是拳架扁了,沒有開展。這就是一個難題,盡量開展卻不能過圈,這並不容易,但這就叫做拳架結構要求。我一直談結構的重要性,但結構是什麼,拳架開展而不出圈就是首要的拳架結構要求。
當知道了圈的內在範圍,那什麼是圈外呢?太極圈之外都屬於圈外嗎?並非如此。圈外的範圍在當手腕在圈邊之時,手腕到手指的範圍是為圈外。當手伸過圈外邊緣的則結構破裂,也易為對方所借勁,只要指不過圈外,則對方就無法借勁了。
當對方在我圈內內,則可發短勁擊之;當對方在我圈外內,則只能發長勁將其推出。極限就在圈外邊緣,到了邊緣則結構保持不追擊,等待對方入圈,對方如果想要攻擊我,則必入我圈外內或甚至到我圈內內。
太極拳是近身的武術,嚴格要求自己的拳架結構在圈之內,則球體內部空間才有可能進一步形成,如果練拳不在意,或是為了美姿而隨意出圈,終究一輩子就是練個太極操而已。

2022/09/08 「挺立」

上個星期在高雄上課,上課地方附近的廊下,有一位男士也很認真的練著太極拳,待他練畢,趁著學員仍在自行練習時,我過去和他聊聊。
我:你練太極拳多久了啊!看你練的樣子,應該至少有三年了吧!
他:(想了一下)差不多三年左右。
我:在那裡學的呢?
他:就在附近一個公園有一位老師在教。
我:大概有多少人在學呢?
他:多的時候大概有十來位學員,不過平常大概四、五個在練。
我:那你今天沒有過去練?
他:老師前陣子已經不教了,所以現在都自己練習。
我:練了三年,難道你的膝蓋不痛嗎?
他:本來有一位朋友跟我一起去練,他就是因為練到膝蓋痛就不練了?
我:那你呢?不會痛嗎?我看你練拳的姿勢及動作,應該會膝蓋痛才是。
他:我本來也痛的,就去問老師,老師說我的胯沒有坐好,尾閭要勾,這些沒有做好才會痛的。(隨後擺了一個姿勢來表示胯坐好、尾閭勾好的動作。其實這個動作更慘,更會傷膝)
我:那後來怎麼處理呢?
他:我的老師告訴我說,如果練拳膝蓋會痛,那就去吃「挺立」 (一種鈣及葡萄糖胺補充劑)。不知道是不是心理因素,吃了以後真的不太痛了,所以我練拳,每天都會吃「挺立」。
我:你會不會覺得邏輯上有些問題呢?我們練拳是希望從吃藥練到不吃藥;而不是從不吃藥練到要吃藥啊!你的根本原因是在拳架的姿勢不正,你可能要多多思考。
因為學員的自主練習結束,我也就結束和他的對話。回到場地把這件事和學員們說了一下。旁邊剛來練習的十八歲小女生(她剛來我這裡練習,之前十歲就開始練太極拳,在外面練了有八年了,時常參加比賽得獎,下個月她又要參加一個由之前老師幫她報名的比賽)就突然發話,她跟那個人練一樣的太極拳,膝蓋也是痛的。
膝蓋痛在太極拳界真的是很常見的現象,困擾許多太極拳的愛好者。練拳膝蓋會痛大致可以歸納有幾個現象:
1、 胯不正,胯不正則身體的重量會落入膝蓋。如若此時,不蹲低,膝蓋不超過腳尖就還好,頂多練不出功夫而已。如果胯不正又蹲低就麻煩了,此時膝蓋一定會起過腳尖,造成半月板的壓迫及磨損,則非常容易傷到膝蓋。
2、 胯會不正的很大原因,就是因為勾尾閭之故,尾閭一勾,盆骨及胯前翻,胯一定不正。這是我在多本書上一再強調的重點,拳論只有尾閭中正,沒有尾閭前勾的句子。
3、 練拳時,在轉動時,重心腳的膝蓋跟著轉動了,只要膝蓋跟著轉動,此時就會磨半月板,配合著前面的膝蓋過彎的壓迫,對於膝蓋有十分大的傷害,一般來說,一年左右膝蓋就會磨到痛了,持續不管膝蓋認真練,就是換人工關節金屬半月板的熱門人選。
我常說,練拳可以練不出功夫,但不要傷了自己,真的非常重要,如果練拳時膝蓋會痛,請停止練習修正姿勢,如果無法修正,就去走路散步健身就好,不要練太極拳了。練不出功夫還傷了自己,何必呢?
註:挺立是一種膝關節修護及止痛的藥品

2022/09/15 聽勁

聽勁是一種觸覺。當二人搭手之際,能夠感知對方的動態,再依其動態來變化應對。
常見推手時,兩人快速撥手,趁勢搶攻,或推或拉,急於求進,完全不在乎對方,只在意自己的趁勢搶攻。如此推法若是玩個推手遊戲無可厚非,但想要練太極拳的功夫則是緣木求魚。但在眾多學習者認為,推手就是太極拳功夫的思維之下,就很容易陷入這個現階段盛行的對抗推手模式之中。不論是比賽場上、公園裡都是這種認真拚鬥的狀態。這種環境對真正純練太極拳是不友善的,真正在場上稱霸者都是混練著其他摔跤、角力、柔道或者形意或者其他外家武術者,純練太極拳者幾無空間,只好高言練拳養生。但如果不能明白自己現在處在什麼階段,只是在不斷的爭鬥中學習,完全不知練習的目標及未來的路怎麼走,那十分肯定,未來將終究淹沒在太極拳洪流之中,終無所得。
要知推手主要是太極拳的功夫的一種練習方式,而太極拳的功夫主要來自於內在空間的形成,讓所有的能量能在體內流轉。要形成內部的空間,除了在練拳時注意虛實、流動、開合等能量外,另一個方式則需要藉著對方的力量來擴展自己內部的空間。而能藉對方之力,就需要去感受對方的動態,這就是聽勁的功夫。要練出真正的聽勁功夫,有幾個重點:1、沾黏的練習;2、被動的狀態;3、穩定的結構;4、全然的放鬆。
聽勁不是一個功夫也不是單獨一個勁,而是一個觸感能力,是感觸對方身體結構分佈及運作的一種能力。就好像中醫的把脈一樣,藉由微弱的感觸資訊來掌控對方身體的所有變化。

2022/09/19 被動

練太極拳時,不論是在練拳或是在推手之時,都時時處在被動狀態。
有句拳諺:太極不動手。就是指在練拳時,不可比手畫腳,手腳主動就是比手畫腳。手腳不能動,全部由內球去推動,而內球也是由虛實、流動、開合的能量去推動的。
虛實、流動、開合的能量很細微,必須靜心去感受,這也是練拳需要放鬆的原因,只要是肌肉用了力,則這些能量就消失了。感受不到這些能量的存在就無法去推動內球的運轉。
練拳只有幾個動點需要注意,第一個就是注意格體的正確及完整;第二個就是注意虛實、流動、開合的能量的運作;第三個是運轉時注意軸心的穩定。就這幾點而已,其他就是被動運作而已。
之前有提過練拳時,注意太極圈的範圍,手不能出圈。練拳之時就好像有一個太極圈在身體的四週,手是扶著圈在練習的,而要能夠練拳時「不出圈」的最重要的幾個要點就是:一、胯要坐正,胯一歪必出圈;二、沉肩墜肘,肩肘一抬必出圈;三、手不動,手一主動必出圈。
練拳的規矩好像很多,但仔細分析一下,不外乎結構的正確及運作由內在能量去推動,全身都是被動的,尤其是手。練拳之時任何舉手投足都要留意其驅動能量的來源,如果無法感覺就站著等待,只要注意格體放正,全身放鬆即可,如果這樣做了還是無法感覺到呢?那就去站站樁,因為覺得放正了,覺得放鬆了卻仍然無法感受能量的運作就是因為只是覺得而已,其實格體的鬆與正仍是有問題的。
全身被動,不動手,卻是練出「手非手,全身是手」的唯一方法。

2022/09/24 鬆的感覺

以武術而言,鬆並不是太極拳的專有名詞,幾乎所有的武術都有強調要鬆,不過不同的是其他武術強調的是「鬆」、「緊」之間的比例,而太極拳強調的是真鬆,不存在與「緊」做搭配。而現今有許多人在談太極拳的鬆時,會強調鬆、緊搭配著,是以其他拳術的運作方式來推斷太極拳的發勁模式而產生的理論。當然鬆與緊的配合也可以練出功夫的,但已失去太極拳的本質,練出的是其他武術的功夫。
也是因為太極拳真鬆的功夫難出,所以有許多太極拳學習者暗中學習其他武術,或是其他武術的學習者將其原本學習的功夫包裝成太極拳,高談闊論,鬆緊相間,示範一下好像也有功夫。這樣造成許多真正喜愛的太極拳學習者的困惑,無法辨別真偽。如果純粹想學功夫,那其實無所謂,其他武術也可以學到功夫的,但如果要學真正太極拳的功夫,則非真鬆不能竟其功。
我一直強調,要鬆之前一定要有正確的結構,不然鬆可能帶傷害。結構正確了談鬆,則鬆有沉與柔、空等感覺。「鬆沉」與「鬆柔」、「鬆空」看似完全不同的感覺,卻只是鬆的層次上的分別而已。
有一句太極拳鬆的形容是「三尺羅衣掛無影樹,隨風而動」,首先是三尺羅衣掛樹,有一個重量下墜感,這種感覺就是一種鬆沉感。當樹無影,衣隨風而動之時就是一種鬆柔的感覺,當感覺愈來愈輕就進入鬆空之感。也就是說,當肌筋膜放鬆之時是會掛在穩定骨架之上時,會有一種鬆沉的感覺,這是在結構的層次上而論。如果結構骨架開始流動變化之時,則鬆有一種鬆柔的流動感。當骨架流動無阻力且愈加輕柔之時,則肌筋膜的鬆就會隨之流動而進入一種空的狀態,此時為鬆空。所以不論是鬆沉或是鬆柔或是鬆空均是對的,只是結構變化的不同,也代表著不同的層次。也可以說鬆沉是在結構穩定層次;鬆柔是在結構流動層次;而鬆空則進入如空氣般流動及格體開合的層次。
但不論如何,太極拳的鬆就是鬆,就是不用力,而非鬆緊相間的功夫,如前而言,鬆緊相間是可以練出功夫的,但已不是太極拳的功夫了。

2022/09/27 鬆的陷阱

練太極拳講求鬆,但鬆只是一個方法而非練拳的目的。許多人談鬆,也盡量去鬆,但不知為何要鬆,就會變成像坐禪一樣,天天坐禪,不知為何要坐禪,最後變成枯禪。
練拳要鬆,更要知道鬆的目的,不然只知道鬆,卻不知為何要鬆,那這樣的鬆就毫無意義了。之前一直強調,鬆是要建立在結構之上的,如果沒有注意這個要點,只知道鬆,就很容易走偏而變成鬆軟。
很常看到只知道鬆而不知結構的學習者在練拳或是推手時,軟若無骨、拳不成形卻好像十分鬆柔享受;推手亦任對手推而似隨風擺柳。如若拳不成形、軟若無骨及推手時似隨風擺柳能做到「被動」還尚有體會,若是主動意識刻意在做則變成扭捏作態,一無是處。
主動意識似鬆柔無骨,這樣形成難登大雅之堂的亂扭就什麼也不是,這種方式的練習者姑且不論。而若能夠做到「被動」狀態下的柔若無骨及隨對方推的擺動,一般來說就是十分厲害的太極拳功夫了,但這也就是太極拳鬆的陷阱。能夠做到這般柔若無骨狀態的習者,在鬆的體會上也有一個層次了,可惜的是沒有結構,鬆柔變成了鬆軟。習者也能自我感覺鬆沉的狀態,但其實這不是鬆沉而是鬆軟,終身研究也只得到一個更鬆軟的層次而無法進化,無法進化成真正的太極拳散手武術功夫,就只能柔化推手。
能夠柔化推手也是難得一見的高手了,但其實和猛力奮鬥推手一樣會陷入死胡同,一樣沒法提煉出太極拳的散手功夫,這個就是太極拳推手的二個極端。但能夠柔化推手總是比較有太極味道的,可惜的是陷入了鬆的陷阱之中,以為這樣是鬆柔,但不知已入鬆軟之門。
最重要的就是結構問題,有結構的鬆柔和無結構的鬆軟有什麼樣的差別呢?一、鬆柔是球形串成線的傳導;鬆軟則直接線形傳導,所以鬆柔線形傳導之中有球形運作,鬆軟的傳導就真接是線形而已。二、鬆柔有中定的結構要求;而鬆軟則無此要求,隨形而變。三、鬆柔的化有依對力之力束縛對方的效果,化拿合一;鬆軟則只有化的效果,要反擊則用另法。四、鬆柔是一種訓練內部空間,形成太極拳真正功夫的方式;鬆軟則只是推手的方法,就只能用在推手化開對方之力。
能夠輕巧柔化對方之力,是一個十分難得的功夫了,也是充滿太極拳趣味的推手方法了,很多致力於太極拳鬆柔練習者,若結構未注意,只細心練習鬆軟功夫,加上長時間的鑽研,很可能會習得這樣的鬆軟功夫而自覺太極不過如是,不過其心知度明,這樣的鬆軟柔化推手是無法散手的。這就是因為他們陷入了太極拳鬆的陷阱之中,因為太極拳的鬆柔並不是單純線性拉拔,而是結構變化形成的整體結構流動運作下的鬆柔。抬頭而望,多少有志之士陷入鬆的陷阱之中而不自知,終其一生在推手鬆軟遊戲中渡過。

6874c97317

了解更多,請點:縱橫太極相關文章 購書請點:鍾文淵老師「縱橫太極」 系列書籍

20230201 2
浙江安吉。拍攝臥虎藏龍的竹林

文章關鍵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