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論是自我催眠或催眠他人,要能發揮效用,關鍵點在於是否能夠順利進入 「意識轉變狀態」或稱「轉換意識狀態」 (ASC: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Altered 也有被翻譯為「超常」、「轉換」、「轉化」、「變異」等。
賽斯書「靈魂永生」一書內,介紹了多種意識轉變狀態,及其可以對應連結的內在層面,所述已超越了一般的心理學與催眠領域。
而在心理學的研究文獻上,最早提出ASC概念的是進行超個人心理學研究的學者, Ludwig (1969), Krippner (1972), 以及 Tart (1969) 所提出的定義仍為當今學者所認同。塔爾特(Tart)將ASC定義為「個體明顯地感覺到其心理功能的模式發生了質的變化,就是說,它感覺到的不只是一種量的轉換,而且其心理活動的質已有所不同。」
克瑞普納(Krippner,1972) 劃分了20種不同的意識狀態,除了最後一種則是正常的醒覺意識,其他19種被稱作ASC:(1)做夢狀態。(2)睡眠狀態。 (3)入睡狀態。(4)朦朧狀態。(5)過度警覺狀態。 (6)困倦狀態(7)狂喜狀態。(8)癔症狀態。(9)分裂狀態。(10)退行狀態。(11)沉思狀態。(12)迷離狀態。(13)遐想狀態。(14)白日夢狀態。(15)內部掃描。 (16)因酒精藥物等引起的木僵狀態。(17)昏迷狀態。(18)儲存的記憶狀態。(19)擴展的意識狀態。(20)正常的醒覺狀態。
從這個清單裡可以發現,ASC最基本的狀態,就是原本僵固的自我意識開始鬆解甚至消失。
而透過靜坐禪修,能展開極為豐富的「擴展的意識狀態」種類與現象。
引用這篇文章 關於幻覺 超自然現象和意識狀態改變的新洞見部分內文:ASC是指因冥想、致幻藥物、催眠和生理病變等因素導致的明顯不同於正常清醒時意識狀態的其它意識狀態。ASC有兩個特性:一是意識狀態的改變,無論是由冥想、致幻藥物、催眠還是生理病變等方式所導致,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首先是自我的消失。也就是說,自我的消失是導致意識狀態改變的直接原因,而其它因素都只是引發自我消失的不同方式。
也就是,要進入這些轉換意識狀態,就必須先把大腦意識放鬆。除了靜坐、催眠等較屬儀式化的方法之外,聽音樂、身處大自然之中,只要知道放鬆,也都能進入。尤其如跑步、散步、開車、沐浴等,是心靈平靜加上規律性的肢體動作,都很容易進入ASC。
仙道練炁要深入,需要能熟練地進入ASC,可以說,若無法進入ASC,是入不了玄關一竅的。這部分可以參考課程相關說明:築基課程-小周天(任督二脈);仙道進階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