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 盜香賊:偷了蓮華香 《大智度論》

盜香賊故事,出於《大智度論》與《雜阿含經》(1338經)中,生動地描繪了,
修行人要善於守護六根,如同不使潔白衣服染上汙點。

下面影片是由厚觀法師講述,文字引自福嚴佛學院網頁:故事集73〈盜香賊〉以及盜香賊-PDF檔案

這則故事提醒我們要守護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如《大智度論》說「以著香故,諸結使臥者皆起」,意思就是說,不要以為只是多貪聞一下香味沒有關係,必須知道:由於鼻根(六根裡面的鼻根)沒有好好守住,一旦門戶洞開,其他的五根(眼根、耳根、舌根、身根、意根)也無法守得住,所有潛在的煩惱,也很容易跟著起現行。

6874c97317 e1650515233280

相關主題:【龍樹菩薩

一段期間,佛駐錫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那時,有一位比丘住在拘薩羅國的一處森林中。這位比丘患有眼病,眼睛看不清楚,有人教他應該常常聞蓮花的花香,可以獲得改善。這位比丘接受了這個說法,就走到了蓮花池畔,在池邊迎風而坐,聞著隨風飄來的花香。

這時,有一位掌管這座蓮花池的天神就對比丘說:「你為什麼來盜取蓮花?你是個盜香賊!」

比丘就說了一首偈頌回答,大意如下:
「我既沒有破壞、更沒有奪取池中的蓮華,我只不過在遠處聞著隨風飄來的花香而已,你怎麼說我是盜香賊呢?」

這時,天神說了一段偈頌回答,大意如下:
「沒有事先向物主求取,物主也沒有答應說要施捨給你,自己卻擅自拿取,世間人就稱他是盜賊。
現在物主沒有說要給你,你卻自己擅自取用,這正是世間所說真正的盜香賊。」

這時,有一個人來到蓮花池,連根砍下了許多蓮藕,背著沈重的蓮藕離去。

這時,比丘對天神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現在這個人不但砍斷了蓮花,還連根拔起,背著沈重的蓮藕離去,他才是個奸詐狡猾的人,你怎麼不阻擋他,反而指責我盜取你的蓮花香呢?」

天神於是說了一段偈頌回答,大意如下:
「胡作非為、奸詐狡猾的人,就像一件乳母衣(奶媽為小孩哺乳時所穿的衣服),浸潤的污垢、氣味很不容易去除,而奸詐的人惡習很重,哪裡值得我跟他說話呢?可是你是個修行人,跟他不一樣,值得我來勸告你,跟你講道理。
袈裟是壞色衣,沾染一點污穢不容易發現,黑色的衣服即使沾上墨也分辨不出污垢;對於胡作非為、奸詐狡猾的人,世間的人都不願意跟他說話。
就像蒼蠅的腳沾染了白布一樣,賢明的人即使只有一點點小過錯都容易被發現;就像是墨沾污在晶瑩潔白的貝殼上,雖然很微小但還是看得見。
應當時常追求清淨,沒有繫縛,遠離煩惱;即使微細如毛髮般的小惡,在別人看起來都像泰山那麼重(不可以輕視它、不可以忽略它)。」

這時,比丘聽了之後便說了一段偈頌:
「好啊!說得好!你以這麼好的義理安慰我,希望你可以常常為我說這段偈頌,時常提醒我。」

這時,天神說了一段偈頌回答,大意如下:
「我又不是你花錢買來的奴隸,也不是他人把我送給你,讓你隨意指使的人,為什麼要我時常為你說這段偈頌來提醒你呢?你應該自己明白,哪一些是對你有利益的事才對,不需要別人常常提醒你啊!」

天神說了這段偈頌之後,比丘聽了很開心,歡喜地讚歎一番,便起身離開。他獨自在寧靜的地方,專精思惟,最後斷除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原文:《雜阿含經》卷 50(1338 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止一林中。時,彼比丘有眼患,受師教,應嗅鉢曇摩花。時,彼比丘受師教已,往至鉢曇摩池側,於池岸邊迎風而坐,隨風嗅香。

時有天神主此池者,語比丘言:「何以盜華?汝今便是盜香賊也。」

爾時,比丘說偈答言:「不壞亦不奪,遠住隨嗅香,汝今何故言,我是盜香賊?」

爾時,天神復說偈言:「不求而不捨,世間名為賊。汝今人不與,而自一向取,是則名世間真實盜香賊。」

時,有一士夫取彼藕根,重負而去。

爾時,比丘為彼天神而說偈言:「如今彼士夫,斷截分陀利,拔根重負去,便是姦狡人,汝何故不遮,而言我盜香?」

時,彼天神說偈答言:「狂亂姦狡人,猶如乳母衣,何足加其言,宜堪與汝語。袈裟污不現,黑衣墨不污,姦狡兇惡人,世間不與語。 蠅腳污素帛,明者小過現;如墨點珂貝,雖小悉皆現。 常從彼求淨,無結離煩惱,如毛髮之惡,人見如泰山。」

時,彼比丘復說偈言:「善哉!善哉說!以義安慰我,汝可常為我,數數說斯偈。」

時,彼天神復說偈言:「我非汝買奴,亦非人與汝,何為常隨汝,數數相告語?汝今自當知,彼彼饒益事。」

時,彼天子說是偈已,彼比丘聞其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獨一靜處,專精思惟,斷諸煩惱,得阿羅漢。

6874c97317 e1650515233280

相關主題:【龍樹菩薩

20230315 a2
康熙《庭訓格言》:寡思慮,可以養神;寡嗜欲,可以養精;寡言語,可以養氣。

文章關鍵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