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請點:《縱橫太極行事曆/招生公告 》 購書請點:《「縱橫太極」 系列書籍 》
文章清單請點:《【清單一覽】縱橫太極 鍾文淵老師 FB文章彙編 》
2023/06 推手和散手
2023/05 散手
2023/05 如水附形
2023/04 結構凝聚歷程
2023/03 結構、柔、柔體
2023/06 推手和散手
如前文所提,太極拳之所以練不出散手的功夫,主要就是因為把散手當成推手在練了。表面雖是推手,但實質上卻是散手,散手就是應用之法,所以再也無法練出真正的太極拳散手了。
這裡就產生了一些問題,如果是摔跤角力式推手、是詠春式推手、是意拳式推手、是鶴拳式推手等等包裹了其他武術的推手可以理解,這些的推手其實就是散手。就算是公園牛推式的推手也可以理解是散手,但有很多的太極拳愛好者是認認真真的遵守著太極拳的鬆柔推法、沾黏推法,難道這些人練的也不對嗎?這些也算是把推手練成散手嗎?
判斷是否練的推手是散手,就看他們實際應敵模式。練摔跤角力式推手應用時就是摔跤角力手法、是詠春式推手應用時就是詠春散手法、是意拳式推手應用時就是意拳散手法、是鶴拳式推手應用時就是鶴拳散手法、是公園牛推者,應敵時,就是近身去牛推對手,所以這些都是散手只是包裹推手外形。那再看看這些鬆柔推法、沾黏推法、滿口拳經理論推法的人在應敵時,會如何使用呢?結果還是推人,如果應敵時只會近身去推人,那麼這個推手就是練成了散手,只是一種推人法的散手。推既是散手了,當然就不可能再練出真正的太極拳散手了。
相信這是很多太極拳人的遺憾,已經遵照太極拳的道理放鬆去練、鬆柔去推,在推手上也幾乎沒有對手了,如此堅持了數十年,心裡還是清楚自己完全不知道太極拳散手是怎麼回事。這也太奇怪了!難道鬆柔推手也不對嗎?沾黏推手也不對嗎?那要如何練出太極拳散手的功夫呢?
這個就是最麻煩的地方,也是很多太極拳愛好者心中的痛。因為些許的觀念及練法的偏差,導致多年的苦練成空,這是很明白的事實存在,就算推手場上幾乎沒有對手了,上了擂台場上還是不堪一擊的。這不是漲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而是要真正的去正視問題所在。為什麼已經這麼會推手了,還是練不出太極拳攻擊的散手模式,上了場只會推手,當然就是成了對方的靶子了。這個不僅僅只是普遍問題而已,而是幾乎存在在每個致力太極拳人士的身上。
這時,前述包裹著其他武術的東西才當然有機可趁,昨天短視頻也看見一位仙風道骨的道士解說:「太極拳要站高高練,不能蹲低練受傷,因為太極拳是養生的功夫,而非一種應敵的武術。是一種精氣神內在修練的功夫….。」,簡單說就是:要認清太極拳只能養生不能實戰。因為他自己練不出來,因為放眼天下好像也沒有人能練出來,所以自以為是的結論太極拳只能養生。
到底問題出現在那裡?首先來定義何謂散手,符合散手條件有二:1、脫手2、互搏或對抗。何謂脫手就是兩人分離對峙或如在搭手遇壓力時,主動摔開、抽離對方的控制,此時兩人之二手不斷找尋對方的空隙來攻擊。如果無法意會,就看看摔跤時雙方手的動作就知道了,前述所提中,包裹著其他武術的推手都符合這二個條件,公園牛推法推手也符合這二個條件。那鬆柔推手呢?
鬆柔推手似乎沒有符合散手條件,應該是一個推手訓練了。表面上的確如此,但再仔細去分析一下,就會發現一般強調鬆柔推手者,雖表面直似沒有脫手,但卻有隱形脫手,也就是說雖然表面上好像接觸著,但接觸點重量會忽輕忽重的改變,這就是隱形脫手,也就是說並沒有貫徹沾黏的不丟不頂、接觸點重量完全一致的要求。而在鬆柔的推手之中,對抗的型態也很明顯。這就是鬆柔推手更麻煩的地方,因為想要符合太極拳推手的要求,不敢明顯的使用脫手、對抗模式,隱隱晦晦的使用了脫手及對抗,反而使這種推手法變成最無用。既無摔跤角力等推手的威力,也無法真練出真正的太極拳散手功夫,就停頓在推人的模式,只練出了推人的功夫,毫無實際用處。這種推手的練習讓很多的學習者困惑不已,縱然是很會推手了,實際應用散手上卻是不堪一擊的。
真正的推手是一種太極散手的前置訓練,不是用來比賽。只要是比賽就一定是對抗,就一定會變質,就已經將應該是真正推手的訓練變成表面推手實則散手的訓練,既然已經練了名為「推人」的散手,就不會再進階成真正的太極拳散手了,只能練出會推人的散手。真正的推手訓練,在拳經拳論上、在前輩的論述中多有強調,我們一定要能完全符合及貫徹才有機會做到正確的推手訓練,從而能進階到練出太極拳的散手功夫。為什麼現在太極拳散手功夫幾近失傳,和近年來頻繁的辦推手比賽及對真正太極拳推手訓練的方法、目標不明確所致。
反覆著講解推手的觀念,最重要的是針對太極拳的愛好者,包裹其他武術者本就不是專注於太極拳者,不在本文關心之列。而堅持鬆柔推手者,才是同好中人,但由於一些觀念的偏差,變成練了一輩子也只能推人,無法進入太極拳真正的散手功夫領域。只要學習者真的靜下心來反思,真的碰到了和對手對峙時刻,你能用的方法是什麼,如果對方一拳過來,你也只能推他,那麼苦練多年的鬆柔推手就有問題,必須要真正找出原因來修正了。
2023/05 散手
散手是一個武術訓練的最終應用方式。任何的武術都有其訓練方法及應用方法,訓練方法主要的就是要達到該門武術的應用,而這個應用方式就稱為該武術的散手模式。
舉個例子,詠春拳的訓練方式有拳架、黐手、木人樁等等練法,但這些練習會得到一定的散手模式和風格,就像電影中的葉問一樣的散手對打模式。因為練習的方式不同,所以每一個武術的散手模式都是不同的。跆拳、詠春、柔道、搏擊等等,每個武術都有不同的散手應用模式。
學一門武術,總要知道這門武術的散手應用模式的,因為散手應用模式就是該武術的最終學習目標。學了跆拳,在應敵時,出腳踢人就是他們的散手特點。所以按照一個人應用散手的模式也可以判斷一個人所練習的武術。總結一句話:武術的散手除了看怎麼練,還可以用來判斷是何種武術的。當然一個人可以學好幾種武術,但應用出來時,總是知道他這一招用了跆拳,這一招用的柔術,這一招用了鶴拳等等。各種武術的應用一般來說是明確可判斷的。總不會在散手時都用腳高踢來判斷是練詠春拳的吧!詠春的踢法和跆拳完全不同。
一個武術的散手模式就是其最終練習的目標。所以判斷一門武術的散手方式,就是觀察其應敵時所採用的散手模式。最終練習目標就是如此,也不會再有什麼變化,再更加認真練習也只是散手應用更完整,不會變成另一種武術,也就是說,跆拳練得很厲害就是出腳速度及力度及踢的角度上更加厲害,但不會厲害到變成會詠春拳的。再更加認真練習,就是該武術的散手應用更加厲害而已。
說了這麼多,那來看看現行的太極拳推手。太極推手的練習本來是為了訓練太極拳散手而設定的練習方式,就和詠春拳的黐手一樣是訓練方式。但是現在所謂的厲害的太極拳推手,在公園裡、在比賽場上,死推活拉的推法,我們自己靜下心來仔細想一想這些人,如果在搏鬥場上碰到對手時,會如何去應用?面對跆拳道的人用腳踢,太極拳還是只能欺身進去推對方,推開以後呢?對方再踢,太極拳還是欺身進去推對方。欺身進入是有危險性的,一次又一次,只要失誤一次就慘了。但不欺身進去推對方,太極拳還能怎麼辦呢?
這麼說現行的太極拳推手模式,是要點出一個值得我輩太極拳人應該重視的問題。簡單來說,現在的太極拳推手已經把本應是練習模式的推手變成了應用模式的散手。怎麼說呢?因為如果練習現行推手的人真的要應敵了,就是用他練習推手的方式去推人,那麼這個推手的方式就是太極拳的散手模式。所以再怎麼推也就是更會推而已,而不會變成真正攻擊型的散手模式。就如前面所述,一但確認武術的散手模式,那麼再怎麼練就只是更加厲害,而不會變成另一種武術了。
這些人把太極拳推手的練習變成太極拳散手練習了,所以再怎麼練也就是更會推罷了。面對搏擊手也只能去推而已,當然在擂台上被一擊便倒。很可惜的是,還有很多這樣認真推手的人,妄想著能夠通過這樣的練習模式學到太極拳的散手,經過苦心練習幾十年後,才會發現是夢一場。
當然有很多有心人士已經知道了這個問題,所以引進大量的摔跤、角力、柔道的方法在推手練習裡。現在比賽場上幾乎都是這些,所以他們幾乎也不練太極拳架,就是練力量、摔法、拿法、用肩撞,用腰摔、用腳跘等等。這樣的推手就很有樣子了,也能在應敵上使用了。一時間大家趨之若鶩,習者眾多,因為比賽奪冠者幾乎都是練這些的,大家也覺得這就是太極的功夫了。
我們靜心討論,假設這些厲害的太極推手上了搏擊場上會如何呢?當然是用這些摔法、拿法、用肩撞,用腰摔、用腳跘去對付,這些屬近身手法,也是要欺身貼入對方來使用,只要能近身,這些手法就非常好用,搏擊手一般是應付不了的。可以達到制敵的效果。這樣太極拳總可以吐一口氣了吧!但依前面所論,所使用的散手模式是決定該武者所屬之門派武術。擅於高踢腳一般就是跆拳,其他武術很少踢這麼高的。而擅於摔法、拿法、用肩撞,用腰摔、用腳跘就是摔跤和角力武術,並非太極拳武術。所以使用了這些散手手法只是表現了摔跤和角力是厲害的,而不是太極拳推手厲害。更進一步而言,太極拳的推手已經變成摔跤及角力的附屬武術,這樣的練法其實已經把太極拳消滅了,推廣的是掛了太極拳名稱的摔跤及角力。時代的演進如此,就是一個趨勢。
學習者如果要判斷自己學習的是什麼?就依其應敵散手的模式來看就行了。因為古傳太極拳散手的模式幾乎看不見了,給了許多武術進入太極拳的空間。一個號稱太極拳散手功夫的老師,其實是練了幾十年詠春的師父,以黐手的模式稱為是太極推手模式,然後聲稱依其法練習就可以太極散手了,但真的依其法而練,練出來的就是包著太極拳名稱的詠春拳。怎麼用就可以判斷學的是什麼了。
我們不能怪其他武術來混亂了太極拳學習者,也不能怪公園死牛推的太極拳學習者不爭氣。是真的太極散手已經快要消失了,讓學習者無從判斷如何學習才能真正學到太極拳的散手功夫。很多強調沾黏、聽勁的老師們,也就只是自己圈內沾黏、聽勁玩得很開心,根本就無法散手,讓學習者很難相信這樣沾黏及聽勁練習能練出太極拳散手的功夫。
任何模式的武術都是很好的,只要注意不要受傷,能夠用心在公園牛推也很好,這個時代能開心做一件事最重要,沒有什麼對錯。只是希望學習者能夠清楚自己練的武術及預計可達到的效果,才不會做過多的期待,練了牛推法就是牛推法,不要天真期待以為可以達到什麼太極拳散手的功夫,認真面對自己,那一切都是美好開心的練習。
真正的太極散手模式是什麼?正確的推手練習模式是什麼?是我輩有志於太極拳的練習者必須深切思考的議題。我們之後慢慢來討論。
2023/05 如水附形
上推手課時,學生發問。
生:如果對方突然用力發勁推來,怎麼辦呢?
我:可以仔細分析一下,為何對方可以突然發勁。就是對方摸到了你的結構體,才能凝聚其自身的結構來突然發勁。
生:但雙方才剛搭手啊!都還沒有開始就突然發勁了,根本來不及反應。
我:推手不是雙方的手摸好了才開始的,在接觸的那一剎那間就開始了。在那剎那間,你就要將對方的皮毛將要接觸的重量融入到體內而化開了。如果做不到流動的化,那起碼要能將對方的重量轉開。一接觸之始就轉開了,那麼對方就沒有突然發勁的空間了。
生:老師上課常常示範,所以這個道理我知道啊!我也想這麼做。所以我很仔細在聽對方的勁,感受對方的重量,但有些人就是在我還沒有感覺時,就突然發勁了。
我:你還沒有感覺時,其實對方已經感覺到你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你在「想」,當你刻意去聽及感受時,其實在內部就開始有細微的僵了,聽勁是一種觸感,要練習到不透過大腦去思考,由皮膚觸覺自然去反應。
生:這有點抽象,不去思考,我怎麼知道要如何去化呢?
我:全身內部要如充滿水一般,只要有任何的重量接觸,就要開始流動了,不能等接觸了,才想怎麼流動。至於流動的狀態,完全依照對方的接觸而定,不能用自我意識去思考該如何流動。我們要完全處於被動的狀態。
生:被動不是就會被牽制嗎?
我:被動的基本要件是要能保持格體完整,在感受對方重量依對方重量變化之時,我們只要注意時時保持結構完整即可。你說的被牽制是因為結構不完整而散了,就會形成敗勢,就會被牽制。
在太極拳裡有一個很經典的故事,就是太極高手能讓鳥立於掌而飛不起來。這其實就是聽勁的能力。當鳥要飛之時,必先雙爪蹬地而起,如果爪蹬不到地,就無法展翅,這是鳥能飛的條件,所以如果在鳥將飛,爪將蹬之時,掌往下落,那麼鳥就必定隨之而落貼掌,找尋下次蹬起而飛的機會。爪蹬之力微小,能夠感受到就是聽勁的能力。聽勁要能做得好,必先從沾黏下功夫。
沾黏也不能有意念,就好像水附於形上,就好像樹梢上的鳥一般,輕輕立於樹梢,任它風大,仍然輕輕的附在樹梢擺盪,就好像鳥黏在了樹梢般。但其實鳥只是爪輕輕含著枝幹,感受著枝幹的搖晃而隨之起伏。這就是鳥的沾黏也是鳥的聽勁。而鳥並不會去思考如何沾黏及聽枝幹的力量的,只是感受而隨之擺動而已。
2023/04 結構凝聚歷程
想像一下,如果要推或抬一輛車。首先,應該會先觸摸車子,再依車子的狀態來擺出最好施力的結構,全身配合才能發揮最大的推力或是抬力。結構推手就是如此。當兩人接觸時,會以接觸點的感覺感受來凝聚最佳的結構來推動對方,當然對方也依我方結構來凝聚他的結構來推我方,這樣就是形成結構的對抗。
在結構的層次上,要推對方,必先凝聚結構,對峙雙方誰凝聚結構快又穩定者佔優勢,所以在摸手的過程中,並非隨意撥動個樣子,而是要在搭手的過程中,透過對方接觸點來感知對方的結構狀態,一方面找尋對方運轉時因結構的不完整而形成的破口;一方面在找尋之中來慢慢凝聚自身結構,在摸到對方結構不穩的破口時,以結構為基礎,發勁將對方打出。
所以在搭手互相撥手運轉之時,就要時時存心去感受對方的狀態,不可漫不經心隨意撥動。當然對方也在找我方的破口,所以就要時時注意自身結構的要求,避免產生破口,何謂破口,就是在那瞬間結構不符合鬆腰落胯、沉肩墜肘等結構要求之時,這時就會產生破口。當然產生破口對方不見得能發現,但總是讓自己陷入被發出去的危機之中。
如果還停留在結構對抗層次內,依照經驗,沉肩墜肘是最重要的,立身中正就不重要了,反而身體前傾會更有推人的威力,有些人是用頭頸前傾來運作身體結構發勁,各種情況都有。結構推手就是拚結構,結構形成有骨架、肌力、筋膜,只要能結構凝聚好就好,不限於一定要放鬆,不限於一定要立身中正,低頭、跨大步、用力或許更有用,只是如果是如此,終生就僅限於推手而已,無法再更進一步了。如果只是要推人,不是要太極拳的功夫,那就無妨了。怎麼好推怎麼用,摔、拿、跘、力抗都可以的。但不論用什麼手法,沉肩墜肘一定是通用的,只要肩浮肘抬,敗勢立現。
推人的結構凝聚一定是依照對方的結構來形成最佳狀態,這是有一定固定的歷程,如果尚未感知對方結構之前,就無法凝聚相對應的對抗結構,就會在不斷撥手之中來找尋以察知對方的結構。所以知道了這個凝聚結構的歷程,我方就要想辦法不讓對方感知到自身的結構狀態才行,只要對方無法感知我方結構,對方就無法凝聚結構,此時對方的感覺就是抓不到我方。抓不到我方的什麼呢?就是結構。簡單講就是無法找出相對應的結構來對付我方。
讓對方感知不到我方結構使用的就是「化」的方法。「化」在不同的層次內有不同的解釋。如果在結構的層次時,化就是利用槓桿原理、球形轉動原理將對方之力帶偏離我中心區域,而進入無法感知及施力的邊緣,不斷的帶偏對方,使對方找不到我的中心是讓對方無法感知我方結構的一個方法,這就是結構的「化」。
「化」如果在流動層次中,則是把對方之力順著我方筋膜而消散,對方會覺得力量好像被消失了,被吃掉了,所以武禹襄對於流動的化用了「吞」這個字。結構的化,對方的力只是偏離並未消失,只是變得不好施力了;而流動的化,對方的力量是好像消失了一般,有種摸不到東西的感覺。
當然最好是能練出流動的化,但結構的化做得好也是不錯的,也能達到對方推不到的效果。要能讓對方無法凝聚結構來推自己,就不能讓對方感受到我方的結構,時時讓對方落空。而最重要的時機就在雙方接觸的剎那間就要完成化的狀態。
2023/03 結構、柔、柔體
任何的武術或是運動,結構是一個非常基本的要求,在太極拳裡也是。太極拳有自己結構上的定義如涵胸拔背、沉肩墜肘、鬆腰落胯、虛靈頂勁等等。只要能符合這些要求者,稱為太極拳結構穩定。
在練拳時,招式運轉時除要保持定式結構穩定外,招式與招式之間的變化也要能時時符合結構穩定要求。如果能夠保持結構運作時穩定而不破裂的運轉,此時就是結構的變化穩定,這種結構的變化就稱為結構形態流動。
流動體包含二種,一種就是結構形態的流動,一種是結構內的流動。在拳架運轉之中,這二種流動模式是交互不斷產生的。當一個招式運轉到另一個招式外形結束時,稱為結構形態流動結束,此時內部筋膜流動並未結束,必需等待內部筋膜流動也配合上外形結構而結束之時,整個流動才算完整。當流動完整結束,要流動到下一招時,是內部筋膜往內流動再帶動外形結構形態流動到下一招式,而後形態流動先到達下一招式,內部筋膜流動再合上去,這樣的結構才能飽滿而穩定。
舉個例子,以遊樂園內的海盗船為例,當海盗船盪到最高點時,此時外形結構形態結束,但海盗船並不會馬上就掉下來,它會在高點停頓一下,待內部的流動配合上去,才會開始下落。而下落時也是內部流動先行,再帶著船體形態往下落。在太極拳來說,這個就是結構形態流動和結構內部筋膜流動的配合。
能夠做到外在結構形態和內部筯膜流動的完整配合,一個招式的運轉就算是完整了。前輩有云:氣合形開,當內部的筋膜流動能完全合住形態之時,外形才是真正的開展了。如果只有形態到達,而內部沒有完全合上去,那麼形態就是外形到達定式而已,不算完整展開。當外形和內部能夠正確流動配合之時,此時太極的流動體就能完整,這個流動體,我們稱之為柔體。
柔體之所以稱之為體,就是有結構的邊界存在。和「柔」相似又不同。相似之處在結構定式之時,當內在筋膜要合上去之時,柔體的外形不動,筋膜如氣般合上時,只會形成完整飽滿狀態,而柔在定式到達外形不動,筋膜如氣合上之時,外形會隨之擴張開來。舉例來說,柔體就好像籃球,當充氣成圓時,繼續充氣之時,球體已達結構,不會再外張,只會愈來愈飽滿而已。而柔就如氣球,當充氣成圓時,繼續充氣就會不斷的擴張,由原本的球形結構再往外等幅的擴張出去。
柔和柔體相似之處是1、仍以結構為基礎。2、仍有內部筯膜的流動。所以在推手的運用上是差不多的。以沾黏為基準,能夠柔化,也有結構應付對手。而兩者最大的差別點就是,柔體筋膜的流動讓結構形成強大的張力,而柔則沒有。強大的張力形成的開合是太極拳散手的根本,柔就無法聚合這個能量。所以太極拳要練出柔體才能有散手、推手的能力,而只有練出柔,就只到能推手的能力。不過推手的能力也能和柔體差不多的。
結構是根本,形成柔或是柔體則看練拳架時的要求,如果比較難易度,柔體比柔形成的難度大上不止一倍。所以只要做到推手空靈的高手程度,那麼練到柔就可以了,這已經是非常困難了。如果對太極拳的散手有所期望,則柔體就是追求目標。說起來似乎不難,但能在外面雜音的干擾下,能夠看到維持正確結構練拳者,已經是冀求。練太極拳沒有正確的目標及方向,空耗時間者多如牛毛。

了解更多,請點:縱橫太極相關文章 購書請點:鍾文淵老師「縱橫太極」 系列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