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對茶道心生嚮往,不用去日本,在台灣就有正統的茶道教室可以體驗學習,宗萱(鄭姵萱)老師的課程即為首選。 這兩本書裡不僅細膩地呈現她學習茶道的心境體會,也提供具體操作指南。
書裡面介紹了「一座建立」:以平等心、考量整體平衡地真誠款待所有人,以及茶道四諦「和敬清寂」,在生活上真的很實用,值得每個人來體會,讓我們的生命越來越美。
一座建立、真誠款待
茶道培養的是全方位的觀察力與體貼心,亦即對客人的真誠款待之意。
一座建立的 「一座」,是指本席茶事所有參與者,「一座建立」,是說參與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相互尊重,創造、共享和諧的茶室氣氛,也是茶道四諦──和、敬、清、寂中「敬」的體現。
把同樣的用語換個順序,也可以有不同的意涵,例如「建立一座」,表示盡量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來招待客人,讓邀請者和被邀請者因互動往來,同時讓身心靈提升至舒服的狀態最是完美,雖然說起來簡單,實際力行卻是意外深奧。(摘錄自 alive美好茶事 )。
台灣茶人 鄭姵萱老師簡介。
淡江大學日文系畢業,獲傑出系友獎章,日本交流協會頒發感謝狀。台灣首位取得日本裏千家茶道準教授資格,且裏千家學園茶道專門學校最高級別研究科畢業第一人。專業執照:日本舞踊華山流師範(華山蝶萱)、京都和服學院和服上級著付師暨講師、日本文部省認可民族衣裳文化普及協會認定講師、小唄三味線名取(堀小樂萱)。

茶道四諦「和敬清寂」
摘錄自 鄭姵萱《茶道: 將茶席裡的美, 擴及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幸福文化2021)
在茶道中,有一個核心的準則,也是茶道精神的目標,熟悉日本文化的人也許早就聽過,「和敬清寂」。這是由「茶聖」千利休將村田珠光所提的「謹敬清寂」的「謹」改成了「和」,使其更符合日本人的社會與觀念。也有人說,「和敬清寂」是茶道的心。
由字面的意思上看來,「和」代表和諧的狀態、「敬」說明了尊敬的態度、「清」指的是己身內外皆須潔淨,而「寂」則道出了幽雅的靜謐與沈靜。
和
從聖德太子制訂的十七條憲法的第一條中說了:「一曰。以和為貴。無忤為宗。人皆有黨。亦少達者。是以或不順君父。乍違于隣里。然上和下睦。諧於論事。則事理自通。何事不成。」大意是說,臣民做人做事要以和為貴,上下鄰里間都要和睦相處,諧和的討論,則凡事都能溝通,沒有不能成的事情。延伸到茶事中,即是在茶室裡的每個人都需要恰如其份地做好自己的角色,並以彼此共同擁有和諧共鳴的精神來一起完成茶事。所有在茶室裡面發生的舉止、程序、布置、考量都會基於「和」的精神來因應。而要將和的精神發揮出來,體貼的心則不可缺少。當有體貼的心時,凡事皆會為對方著想,小至身邊的人,大則拓展至全體的感受與氛圍。
然而,一時的殷勤與過度的以對方為主,容易讓整體的和諧失去了平衡。舉例來說,當有晚來的重要客人時,雖然要悉心照料,不使其感到尷尬與冷落,但也要顧及已入座者的心情,不可影響茶會的進程與氣氛,更不可以因為晚來者的地位等,而去調整了原來已經入座客人的次序。主人要多方考量,客人要尊重現場狀況,方可將「和」達成。而當懷有體貼之心時,「和」的氛圍也開始應運而生。因此,在進入茶室後,也要將外在紛擾與競爭的心情放下,才能在茶室這個大和弦中與其他人共同創造美麗的共鳴。
敬
承接著「和」的概念,在社會中,人是無法獨自生活的。需要彼此的相互幫助與支持。然而,要彼此和諧共處,則需要互相的尊重。當大家彼此尊重的時候,就不容易引起紛爭。古人不也這麼說:「相敬如賓。」親密如夫婦,也要有相互尊重之心,才能琴瑟和鳴。但尊敬的心情並非懼於外在環境或是任何利害關係,而是一種謙虛而開放的心情與態度。不僅是對於人際之間,對於自身所處的周遭,環境的人事物也皆可抱持著這樣平和且開放的尊敬之心,不卑不亢,亦不懷有競爭意識或比較心,自然不容易有氣憤或是妒忌,將自己融入而自在快樂。
進一步看,「敬」的概念也可不僅侷限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若是能對身邊的事物、甚至於是自然界的一切坦然地抱持著敬意,則能培養出一種擁有包容與謙虛的胸懷。尊重身邊的人事,便不會去目空一切,自恃傲物而失去自我,處事態度自然便和緩圓融。而當放下自我的執見時,世界的豐富度也因此而躍升。當抱持著「敬」的概念時,在學習上,像海綿一樣吸收,在日常上,與人相處和睦,在人生的道路上,則可以用開闊的心胸,廣納世界上許多隱而不顯的美好與驚喜。
清
在此處不僅指物質上肉眼可見的乾淨與否,更指心境的清明與否。人難免有或多或少心靈上的不純淨,也許僅是細微到無法察覺,或障礙於人自己的思想或外在的價值觀而蒙蔽了心中本有的覺性。
衣服髒了或是房間亂了,清洗、打掃後,就可以恢復乾淨,然而心裡的不潔淨,卻沒有那麼簡單的方法就可以根除。有時,人也有許多的理由與說法,為自己心理的不純淨而解釋開脫。而這些心中的小污點,在日積月累下,很難不成為外在他人與己身之間的隔閡,也可能成為生活中不願去正視的隱形壓力。在還無法不被外在影響時,偶爾透過對自己的提醒,來清靜自己的內心,就如同時時打掃一般,讓自己不受外在的干擾,而擁有心中一片平靜的淨土。
所以茶道中要求「清」,也是為了讓人可以將社會中因為人性或私念而產生的小污點可以淨化,透過許多茶道點前中清潔的動作,茶室的整理,與進入茶室後便將一切外務置於室外的概念,都是以有形的動作與無形的氛圍來協助人可以在當下清靜自己的心,不讓那些或大或小的髒污,影響了人心靈上悠然的自由與開放。
寂
這裡可不是指寂寞的意思,而是在講述一種安靜平和,如無聲世界般的沈靜心情。因為當心思平靜了,面對萬事萬物也不會被世俗的紛擾與價值觀給影響,以恬淡的心情,隨心所欲。而如何達到「寂」的狀態,並不是對於外在環境採取冷漠的態度,將自己隔離並武裝起來,不受人影響。也不是強迫自己忽視對外在的感受,勉強忍耐,來維持心中的平靜。而是對於自己,以不設限的心情、謙虛的態度,設想可能會造成自己情緒波動的事物,心中預先準備,使自己的心在一個可以「不變應萬變」的狀態下從容以對。而對外,不只以自己的角度去詮釋事物,不以眼前的利害得失讓自己擔憂懼怕,既然不介意去看清社會事物的本質,自然就不容易有貪心或是擔心等等情緒影響自己,從而讓自己的心一直處於一個平和的狀態。
在茶道中,並不會特別去製造聲響,或是使用音樂,而是以自然的聲音,襯托出茶室中靜謐的氣氛,使在茶室之人可以沈澱心情。偶爾發出嗶嗶剝剝燒炭聲、舀水入碗的淅瀝聲,或是在補一杓冷水進入滾燙的沸水時,「嘶—」地一聲後,那茶室進入了一個極靜的瞬間,都是讓人可以充分感受寂寥靜謐的時刻。
茶道中的「和敬清寂」,也有人稱作茶道中的四諦,可謂是學習茶道的準則。但請別擔心這個是否太過困難,或是不合人情常理,其實他就發生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每天與父母或鄰居的一聲早上問好,那是「和」的表現。在捷運站內不飲食,或是專心傾聽客戶或老師的談話與授課,那是一種「敬」。每天將自己的房間整理清潔,不執著於眼前的事情而任由自己將心情放空歸零,以開放的態度接受每一天的來臨,那就是在做「清」了。時時明白自身的環境,保持著一個愉悅且祥和的心情,不隨他人情緒起舞,不因外在事物而擔憂,自然就是「寂」了。雖然「和敬清寂」很難說怎麼樣才是一個正確的標準,但那是一個趨向的過程。
日常生活中,都隱含著「和敬清寂」的表示與展現。而茶道學習也就是讓人透過點前與茶事的學習更有意識地去體會這四原則,而一步一步的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圓滿與喜悅。

相關主題【茶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