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到元氣桑好友的回饋:
最近有個體悟,「智慧」不一定要學識淵博,而是看待人事物如何面對、如何處理。
本來以為要讀很多書,講出一套道理才是智慧。
但看元氣桑網站文章,加上生活的體悟,覺得智慧取決於面對事情如何處理,處事態度才是關鍵。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口才不好說不過家人,又覺得自己學歷不高、對工作沒信心。
但慢慢覺得,說不過家人也沒有關係,只要把想表達的說清楚就好。
工作上,能力不足是事實,但不一定要多強,職責範圍內做好,不好就改進,配合主管要求去工作。
收到這段真誠的回饋,真的覺得很感動。
智慧確實跟學歷能力無關。
什麼是智慧?
智慧,能超越善惡、美醜、高下等二元對立與價值判斷。
從長遠、平衡的整體觀來處世待人。
反省反觀看到是自己,造成了外境的問題。自己才是煩惱的根源。
“我”之所以存在,不是因為”我”很厲害,而是因為有我之外的所有因緣在支持。
把自己的心胸打開,關懷的層面從小我,逐漸擴大到家人、社會、地球,乃至往道提升。
如果有了智慧,各種聰明才智、財富地位、學識、神通,都是可以幫助自己與他人的工具。
如果沒有智慧,這些反而會變成心靈提升的障礙。
常覺得農人、工廠同仁、業務人員,往往比教授、富者、權貴等所謂社會菁英都還更加可親,
因為農人敬畏天地,黑手接地氣,業務人員會體貼他人。
不只在世間名利富貴上有各種對立畫分,實際上出世間法也是常在區分高下美醜善惡,例如開悟與否就是一種禪宗最常出現的高下劃分,反而學老莊能夠知道「以道觀之,物無貴賤」(莊子 秋水篇)。

持續學習:賢聖、前輩、經典
怎樣增長智慧?
想提升智慧,就要持續跟前賢、先聖、前輩、老師學習。現在科技發達,很容易找到課程資料可以學習。
學習經典也可以提升智慧,經典裡有許多金句可以做為座右銘,如之前跟大家介紹過的:「虛室生白」、「寵辱若驚」、「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等都可以給我們啟發。 (本站主題:老子道德經 、莊子 、易經 、佛法 )
學習佛法
參考這篇:佛法基礎教材推薦:根基穩固,一生受用。
先花時間穩固地打好基礎,就能夠終身受用無窮,深入寶山也不會迷惑。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也可以從觀察人事物的各種因果關係裡,去觀察體悟什麼能做,什麼不要做。
鄰居有個檳榔攤老闆,也嗜煙酒,罹癌過世。接手的兒子仍是不離檳榔、煙酒,後來一樣得口腔癌。不禁讓人感嘆,真是「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周圍人的慢性疾病,仔細觀察,可以看到其累積形成的原因。
家庭國家的紛擾,靜下心來觀察,都可以看到是個人與群體的行為選擇長期造成的結果。
我們在結果還沒有出來前,看到因,就要想到後面的果了,這也是之前「深度傾聽(一):第二層思考」提及要多算幾步的主旨。
見微知著,更是「易經」特別卓越的強項,細心體會,能增長智慧。

佛法的聞思修
智慧是如何得到的?
有三個方面:第一是聞慧,從聽講開示、看佛經書而摒除邪見,建立正見,信因果,明因緣。第二是思慧,以禪觀的方法,做思惟練習,從思惟而得一心的定境,由定力而產生明晰的智慧。第三是修慧,就是修戒定慧的三無漏學。修戒是在身口意三種行為方面,不做自害害人的事,不說自害害人的話,不動自害害人的念頭。也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盡一己之所能及所有,用身口意三業,來做自利利他、利益一切眾生的事,就會產生無我的智慧。
修戒,亦名為持戒,凡是危害身心健康的行為不可以做,凡是有益於他人大眾身心健康的事,不得不做。消極面是已作之惡要改過,未作之惡令不起;積極面是已作之善要增長,未作之善要開發。
修定,可以用打坐的方法。打坐能使人在平常生活中經常保持情緒的穩定、人格的健全。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打坐,也可以念佛安心。前一陣子我在臺北時,有一位國大代表見我,他說剛才在陽明山中山樓開會時吵了一架,甚至有人說粗話罵「三字經」。我勸他:「下次別人罵你們三字經,你就改念『阿彌陀佛』的四字經,架就吵不成了。念佛之後,就能心平氣和,就能好好地商談溝通了。」除了打坐與念佛可以安心定心,誦經、禮拜等,也都能產生心平氣和的作用。
修慧,是要看佛經、佛書,看有益於身心健康及精神修養的書籍,而佛書是最好的,它能讓我們心胸豁達、氣度恢宏,建立人格的座標。
從聞思修的三慧,能夠獲得利益的經驗,名為證慧。證慧的最高深點,便是大覺智者的佛果位。
~《聖嚴法師教禪坐》 續接:《日常生活 慚愧、懺悔、感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