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第二章名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文中「惡」當時指的是與美對比的醜陋醜惡;今日慣稱的行為之「惡」,老子則用「不善」二字。可以對照在易經也是這樣的寫法,如《坤卦.文言傳》:「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有了美的標準,就對比出了不美;有了善的標榜,就對比了不善。
一般人,尤其是兒童、青少年,通常需要透過與他人的各種比較,來肯定自我價值、建立自信,這是過程。當心靈成長,智慧提升,漸漸才能減少這些比較,做到平等清淨。
我們先求不要超過虛榮的界線,以致成為負累、影響本質就好。
如道德經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所說的就是掂起腳尖來站立,強跨大步走路,都不是真實的自然運作,無法持久,所以是一種多餘的虛榮累贅。
以下歸納五種與他人的比較,也可以說是傲慢、虛榮的五種根源。
一、身體條件的比較
二、財富消費的比較
三、權力名聲的比較
四、知識技能的比較
五、精神靈性的比較
一、身體條件的比較
大家天生就有不同的身體條件,俊男美女總是眾人關注的對象,演藝明星、運動選手也須仰賴於先天良好的身體條件來發展事業。
人往往會因具備了優越的身體條件,而產生傲慢。然而身體條件,是這五種優越感裡效期最短的,會隨著青春不再而快速消逝。
二、財富消費的比較
自古以來,囤積財富、展現豪奢,即是最常見的傲慢形式。
而到了現在的資本主義社會,無孔不入的商業思想都在鼓吹消費,消費能力似乎就等同於身分地位、自我認同,將財富從金錢資產的比較,更延伸到了物質享受的追逐,其結果就是老子說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當舖老闆秦嗣林,可說是兩岸三地最後一個「老朝奉」(行業內對擅於精準估價前輩的尊稱),在他的書《人生流當品》中說:
「有些人想在社群表現得有身分地位,特別花錢妝點自己。我有很多客戶,他們所有的財產都配戴在身上,可能是 一隻勞力士錶,一條三兩重的金項鍊,或者是一枚五克拉的鑽石戒指, 只要缺錢,他們就會來典當,他們的想法是可以缺錢,但是不能不戴奢侈品出門。
其實,這是很可笑的行為,因為面子往往都是短暫的,成功的點綴 也許得一時的讚嘆,時間一長,大家終究會知道你是一個空心大 老官(虛有其表的人)。這個社會上,還是有很多賢達,深知財不露白的道理,除了服裝、配件很樸素以外,言詞也非常謙卑,因為他們知 要走長路就得備糧,炫耀只會帶來危險。」
他的結論是「死要面子活受罪」,這句話由這位具備四十年資歷,看盡社會各階層貧窮富有、大起大落的當舖老闆口中說出,實在太有說服力了。
三、權力名聲的比較
所謂權力,為影響他人之行為與態度之能力,或潛在可能性,參考馬克斯‧韋伯威對權威(authority)的三種分類:1.魅力(Charismatic )、2.傳統(Traditional)、3.理性-法律(Rational-legal);以及權力的兩種基礎:1.個人性的權力基礎、2.組織性的權力基礎。
也就是說,人可能因為組織機構、傳統腳色而被賦予權威,或者個人具有魅力,能而讓別人聽從自己。
過去的專制帝王握有生殺大權,老百姓都要口呼萬歲、臣服其下;現在的公務員如果要刁難民眾、教師要刁難學生、長官要刁難部屬,一樣可以成立。透過媒體的傳播,名人對大眾也有影響力,所以經常會出現網紅任意評判、名嘴傲慢失言的新聞。
四、知識技能的比較
因為「比較懂、比較會」,所以看不起在知識技能上不如自己的人,產生了傲慢。
細微一點說,會「好為人師」,也是出自於這樣的比較心理,從教別人中,獲得自我的肯定與優越感的滿足。
大學裡的學閥傾軋,大醫院的白色巨塔,是將知識技能變成爭奪權力的工具。
所謂專家學者,若自認甚麼都比別人懂、高人一等,一旦從政或被延攬入閣,很容易任意發言、強勢主導自己其實並不專長的領域,造成公眾事務的失能。
在《論語 為政篇》裡,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子罕篇》裡孔子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這都是提醒我們,要清楚意識到自己的知與無知。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在柏拉圖對話錄《申辯篇》說過與孔子類似的話,以下引用自 《王偉雄:蘇格拉底的知與不知》《申辯篇》(G. M. A. Grube 英譯)
“Finally I went to the craftsmen, for I was conscious of knowing practically nothing, and I knew that I would find that they had knowledge of many fine things. ” 蘇格拉底總是自我檢驗,了解自己知識的極限,並說自己缺乏手工藝人擁有的那種實用知識。…. 在《申辯篇》裏,蘇格拉底終於明白為何神諭是對的,他的確是最有智慧的人,但不是因為他知道的特別多,而是因為他不像其他人那樣,明明不知道的,卻以為自己知道,明明不懂的,卻以為自己懂;蘇格拉底的智慧在於有能力分辨知與不知,懂與不懂,從而意識到自己知識的限制。他能有此智慧,是因為他過的是 an examined life。
五、精神靈性的比較
這是最隱微的比較。基督信仰裡面有精闢的警告:「不要自以為義」。
路加福音(18:9-14 CCB: 當代譯本)裡,耶穌對那些自以為義、藐視別人的人講了一個比喻: 「有兩個人到聖殿裡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稅吏。 法利賽人站在那裡自言自語地禱告說,『上帝啊!我感謝你,因為我不像別人那樣勒索、不義、通姦,也不像這稅吏。 我每週禁食兩次,奉獻全部收入的十分之一。』 「但那稅吏卻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都不敢,而是捶著胸說,『上帝啊,求你憐憫我這個罪人!』 「我告訴你們,二人回家後,被上帝算為義人的是稅吏而不是法利賽人,因為自高的人必遭貶抑,謙卑的人必得尊榮。」
後面引用陳繼光先生真誠分享的人生故事,可以看一下,我們是多麼容易被「自以為義」遮蔽。
在靈修、宗教界裡有很多大師,如果大師自認「比較有修行、比較有功力、位階比較高、已經開悟」,就是落在這類比較裡。 不知不覺間滋生了優越感,自認有資格接受別人的供養、頂禮、膜拜;與信眾弟子互相綑綁束縛,形成業因,最終難免要償還業債。
離開了謙卑與敬畏,是最危險的虛榮。不可不戒慎警惕啊!

一樁竊案使他捐出所有收藏 自以為義反被上帝二次管教
引用自 《基督教今日報》2019/02/23 記者 都希基路 台北市報導
恩友友藝術創益中心負責人陳繼光,民國63年創業,專做外銷畫賣到澳洲、日本,收藏多件名家字畫、台灣歷史文物,市值破百萬。神藉一樁竊案,凸顯他自義、驕傲的心,自此,他捐出所有收藏,走上謙卑、順服的道路。
因妹妹見證而信主
陳繼光會信主是因為看到妹妹的見證神蹟。
那時他在當兵,妹妹住在教會提供的學生宿舍,他知道妹妹熱心上教會,除此之外沒其他特別之處,直到讀高職的妹妹(竟然)考上公立師範大學,不僅嚇壞所有人,也是該所高職辦學以來的第一人。陳繼光開始對教會感到好奇,放假回家妹妹邀他去教會,他馬上答應。
到了教會,被聚會氣氛感動,立刻決志信耶穌,兩個月後就受洗,連妹妹也不知道。但受洗後,十年之久,他沒有固定的教會生活,那段時間他多次在眾人面前否認自己是基督徒。
多年漂泊,終回神的家
2008年3月,當時他開餐廳,突然覺得工作好累、不想做了,不知不覺走到信義會救恩堂,剛好是衛立行老牧師分享在大陸宣教的事工,陳繼光大受感動,聽到神對他說:「你要放掉所有事業、餐廳,回到教會。」於是他把經營權讓給合夥人,沒想到半年後金融海嘯來襲,陳繼光認為這是神保守他全身而退。
為神做見證,反被神管教
2010年某天,陳繼光照常出門參加早禱會,沒想到與鄰居家同時遭小偷闖空門,窗戶玻璃碎一地,但奇怪的是,他收藏的字畫、文物一樣沒少,鄰居卻損失慘重。他滿心認為是自己的敬虔使他免於患難,還在成人區小組一百多人面前作見證,沒想到話音未落,聖靈的責備已到:「小偷不敢偷的是你的嗎?」連續兩次提問他。
陳繼光跑到教會大堂,跪下認罪:「主啊!我錯了,我有罪了,這些收藏的東西都是祢的。」
神的東西只有一條路:捐,全部捐出來。
陳繼光計畫將收藏品賣出後,所得到百分之三十的利潤,分成的三十分之19留下給家用、其餘三十分之11奉獻給神,未信主的太太居然說:「你怎麼會相反,給神的比較少?」
之後,陳繼光為基甸會的事工到廈門街浸信會分享,他到的時間較早,於是參與該教會的早禱會,會中讀到:「耶和華對摩西說:『你曉諭以色列人說:人還特許的願,被許的人要按你所估的價值歸給耶和華。』」(利未記27:1-2),神告訴他可以估價值歸給耶和華,他心裡發顫、如獲至寶。
安靜下來與牧師深談、與家人溝通後,陳繼光成立「恩友友藝術創益(編按:創造公益)中心」,並在會計師及親友的見證下,簽字確立將賣畫的十分之六歸給神。回家後,妻子只說了一句話:「沒想到你是玩真的,你是真的基督徒。」
為主大發熱心,卻再次受神責備
公司成立了、畫也捐了,但從上帝而來的修整還在繼續著。
某次陳繼光得知某個教會機構辦完活動之後經費尚短缺二百萬,他一口就答應幫忙籌款:「這麼好的特會活動,怎麼可以虧欠榮耀?該給廠商的錢要給,上帝不會容許這樣的事情,這是虧欠榮耀,我們應當要『重返榮耀』。」當週週三的禱告會上,聖靈責備他:「神的榮耀要你維護嗎?要你保護嗎?要你重返嗎?要靠你賣畫來維持嗎?」陳繼光再次全身發抖,知道自己得罪神了。
他對神說:「從此以後,我賣的每一張畫,要捐給誰都由祢決定。」
回想之前自義、自大、自傲的在教會做見證、而後被神管教,陳繼光說:「我真是嚇壞了,打破我那種『玩物喪志』的心理。那時竟然還在眾人面前洋洋得意地做見證—看我多虔誠、每天都去禱告、颳風下雨也攔阻不了我。認清自己的不堪之後,我才知道這些收藏已成為生命中的纏累重擔,原來我緊緊抓住不想放的不是神,而是這些字畫、文物。決定捐出去後,突然間覺得好輕鬆,捐得好快樂!」
「以後,我凡事都以神為首。」這是陳繼光的立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