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太極 鍾文淵老師 FB文章 (2024/01~2024/09 )

課程請點:《縱橫太極行事曆/招生公告 》 購書請點:《「縱橫太極」 系列書籍 》

文章清單請點:《【清單一覽】縱橫太極 鍾文淵老師 FB文章彙編 》

2024/09 形與氣
2024/07 鬆的較量
2024/07 觸手輕靈後續
2024/06 觸手輕靈
2024/05 鬆沉和輕靈

2024/09 形與氣

太極拳追求的是一個法門而非技巧,是在整合全身肌、筋、骨的協調能力中,去體會尋找「空無」的感覺。並不是研究某個技巧,對方如何來我如何去,也不是去討論如何拔對方的根,如何借地之力。對付一個初學者和面對一個摔跤手、拳擊手是完全不同的手法,所以任何當下的討論手法只適用當下這個人,換個人又不同了,同一手法並不適用所有人,討論的手法技巧是因人而異,遇到一百人要學一百種手法,第一百零一人又不同了。生命有時,法無盡。所以說太極拳討論使用技巧是末法,萬法終無成。

太極拳要追求的是一個法門,如何融合整個肌、筋、骨使其如一個流動的水體,此水體依對方的狀態不同而變化,若對手一人有十變化,百人有千變化,此水體均能依對手變化之不同而變化出對應之形態,如無對手之時,則處於靜謐內流動狀態。所以在整個練習的過程中,不要浪費時間討論如何對敵的技巧,要專注於如何高度統合身體的肌、筋、骨,這才是真正訓練的目標。

如何訓練自己的身體能夠高度的統合,在練拳時,要能注意身體骨架形態和內部筋膜的配合狀態,我在書中已經有明述,拳經拳論及古時前輩所言之「氣」的流動實為內在筋膜的流動,而非氣功所言之「氣」。身體要能高度統合進入一種流動的狀態,就是要注意外形骨架和內在筋膜的配合情況。

要如何注意呢?在練拳時骨架主宰的是外形的變化,筋膜主宰的是內部的變化。在整個拳架運轉的過程中,形與氣是密切配合的,拳架的一個招式中,首先是「形開氣開」接著「形開氣合」再來是「氣合形合」最後又是「形合氣開」。舉個海盗船的例子,當船開始盪高時,為形開,此時內部運作同步展開。是為「形開氣開」;當船盪到最高時,形態會停止,但內部仍然有慣性不斷地昇高,此昇高並無外形,但也不會無限制的昇高,此昇高反而有一種重力拉回的感覺,會一直昇高至最高點,和形結合。形會先到,氣再貼上形,而氣在貼上形之前,會有內合重量一直拉使其減速,最後貼上剛好停止。這個下拉重量就是合之意。此是為「形最開時氣則合而貼之」的「形開氣合」。當船回落時,並不是形體先落,而是內部的重力先落,然後才帶動船身落下,此為「氣合形合」,之後落到最低,形體收合最小不動之時,氣還持續收合,但不會無限制收合,而是在收合之中有一種膨脹之意,最後膨脹抵消合之勢而貼上形。是為形最收合時則氣要開而貼之的「形合氣開」。

所有的招式有依這幾個順序運行著,就是形先開氣也開是「形開氣開」;當招式形態運行到最開時,則形態停止,內部的筋膜的氣仍不斷的膨脹開來,但此膨脹卻有收合之意是為「形開氣合」。;最後筋膜把形態的內部撐到最開後,就開始向內收合,收合到貼到骨架了就會帶著骨架一起往丹田收合,是為「氣合形合」,而當形往丹田收合到最小之時,形態已經停止了,而氣仍不斷的向內收合,而此收合卻有撐開之意,是為「形合氣開」,直至氣有撐開之意的收合停止為招式完成。接著又「形開而氣開」……,週而復始。

有人誤以為形與氣就是招式張開時吐氣,是「形開氣合」,招式收合時吸氣,就是「形合氣開」,這樣簡單的利用呼吸配合招式的方法,並非「形開氣合」及「形合氣開」真意,習者不可不知。在整個練拳的過程中,就是要靜靜的去體會形與氣相合的情況,慢慢的肌、筋、骨才能統合一起不致於散亂,整個拳架都是在形氣的開與合之間不斷地變換運行。

2024/07 鬆的較量

太極拳推手是鬆的較量而非力的對抗,比的是鬆而非力。身體的觸感由骨、肉、筋、皮、毛的感受來體現鬆的層次。對方觸碰我方時,碰到骨才能運轉就是骨的層次,碰到肉就能運轉就是肉的層次,依序是筋的層次、皮的層次、毛的層次。

不管是那一個層次,都是鬆的層次,層次不同而已。如果對方觸碰我方時,施以力而抗之,施以技巧而勝之則為力的對抗,力的對抗是摔跤、角力、柔道等使用,太極拳追求的不是對抗而是融合,是體現鬆的一種較量。

愈是鬆透,則層次愈高。對方觸之則推動我方運轉,靜靜的感受,在什麼層次能夠啟動我方太極球體被動的運轉,則太極球體層次就在那裡。主動運轉不行,一定要能被動運轉,才是層次所在。如果感受不到,無法被動運轉則不達那個層次。

和學員推手時,一觸手我常說:「太重了,我都碰到骨頭了,你還不動。」碰到骨頭了,還無法運轉,就是連最基層的骨的層次都未達到。其實看似最基本的骨的層次也是不易。不管那一個層次,能夠做到結構球體被動的運轉,就 是真鬆的一種表現。當然鬆也是有層次的,太極推手比的就是鬆的層次就是鬆的較量。層次愈高的永遠都掌控著層次較低者。筋的層次者就能控制骨及肉的層次者,對於骨的層次者碰到高一階者就會覺得對方空空如也,摸不著邊。

真鬆不是靜立時把肌肉放鬆、不用力這麼單純,而是在被動的運轉中能夠不用力能夠肌肉放鬆才行。在拳架的運行時,依虛實、偏心軸、傳遞等能量來使太極球體放鬆的被動運轉。在推手之中則是利用對方的力量、重量施於我方的能量來做放鬆的被動運轉。

判斷一個人是否是鬆,不單是摸其手看是否柔軟放鬆,還要看其在練拳推手時,運轉有沒有被動、肌肉有沒有放鬆。只要是在練拳或是推手之時有主動之意,則肌肉必產生力量,所以一切被動是非常重要的觀念。但是被動要怎麼動呢?如果你有這個疑問,那就從鬆中著手,不斷的讓自己鬆,慢慢就能理解何謂被動運轉了。

或問,做到這些鬆的層次中,那一個層次才能應付力大、摔跤、角力者呢?答,能達骨的層次就足以應付這些對手。如果還不能應付,則是連骨的層次都未達。還不能夠被動而順暢的運轉太極球體,還有肌力附在骨頭上。在肌肉想要放鬆不用力之下,而尚未達骨的層次之時,就會是處在一個尷尬的階段。這個階段在門內練習可以,對外推手之時常會有挫敗之感。此時就是信念的考驗,不少人為了面子,重新把內部肌肉力量找回來,配合骨架,就可以和對手鬥個滿場跑,那就是走向另一條路了,註定與太極無緣,但只要自己能開心就可以了,沒有什麼對錯。

要能在太極拳裡有成就,註定就是一條孤獨追尋之路,不斷的向自己的內在求答案,不斷的鬆,時時注意拳架或是推手運轉時的被動及自然鬆態,堅持信念追求,當體會何謂真鬆之時,太極之門自然而開。進入骨的層次後,一步一步的修練,直到毛的層次,再更進一步進入空空靜靜中與天地融合。

2024/07 觸手輕靈後續

當講解完上一篇觸手輕靈的手肘和身體相對位置不變是不動手的要件後,有學員問:若在定步推手,彼此盤手沾黏時,
1、如果對方手往後撤逃欲脫離,我方如果為了保持沾黏而手跟著前進,這時手肘跟身體的相對位置就容易改變,是不是就變成動手了,那怎麼辦?
2、如果為維持不動手條件,我方腳跟前進一步,避免手肘離身及防止自己的球體結構破裂,那我就變成動步前進而非定步了,且此時也好像是被對方拉動向前一步的樣子,這樣子對嗎?
3、還是要任對方撤手不跟進,以維持手跟身體位置不變,但這樣就沒做到沾黏了。要怎麼做才好呢?
答:會讓對方欲後撤脫離的最大原因就是對方感受到了來自於你的壓迫。沾黏如果做好,是具有黏性,但不會給對方造成壓力,沒有壓力就不會想逃,在對方運作之時,透過控制其筋膜,引導對方運作的方向,一般不易脫離。除非對方不顧一切,搭手就強力及強行脫離欲做發勁,但那脫離的當下,對方也會形成很大的防守破洞,依逢丟必打口訣,在其欲蓄勁發勁之前,可以直接借其脫離之勢,發勁將對方打出。
問:沾黏的「黏性」該如何練?有沒什麼方法可以練出這個黏性呢?
答:沾黏的黏之所以稱為「黏」,就是會像附骨之蛆般,對方脫離不易。如果對方很容易就脫離了互相的接觸,那麼就是黏這個功夫沒有做好。
黏的精髓在於「合一」。要做到
一、在搭手要能黏到對方不覺得有壓力,好像我的手輕如羽毛般附在其上,依其運作而動。要做到和對方的動作完全一致,人進我退,人退我進,無過不及,隨屈就伸。
二、如羽毛的重量其上不能刻意,要自然隨意,基本上就是要丹田球體能夠滾動自如,極度敏感,對方一動就隨之轉動。如果能練到流動體的狀態,則依附其上的動作就更是無形了。
三、搭手黏附是和對方筋膜合一,唯有合其筋膜,才能真正做到被動卻能控制住對方,對方會以為所有的動作是自主性的,殊不知,透過筋膜的暗示及引導,其自主的運轉都是被我方所暗示所形成的。
如何訓練黏的功夫呢?
一、要堅持被動。黏的功夫主軸是「被動」,這是從被動中訓練出來的主控能力。初期的練習一定要被動,完全依對方之勢而動,我只要保持沉肩墜肘,以丹田的球體來感應來自對方的壓力,完全用丹田的球體運轉來化掉這個壓力,讓接觸點的重量自始自終都一致。手不能有力量,也不能亂動。之前說過,不能亂動的表面條件是保持肘與身體的相對位置盡量不變。另一個條件是,手只能在本體的太極圈中運轉,本體的太極外圈已是手能伸出的極限。
二、擴展內部的空間。丹田的運作,不是只有轉動,在轉動自如能夠隨意化解來自對方的壓力之時,還要練習用丹田吸收對方的能量,這是一種將對方能量透過我本體的筋膜傳導到丹田,以達化解的練習方式。透過這種筋膜傳導以擴展自身的內部空間,也是從結構體進階流動體的一種體會,慢慢的就可以感受到內部流動若水的感覺。要能流動若水,一方面來自於拳架的流動,另一方面來自於推手時借對方之力擴展更大的內部空間。
三、感受對方的筋膜結構。推手是一種知覺的練習,不但自己要能流動若水,還要能完全察知對方的骨架、肌肉、筋膜結構。人體的骨架是依筋膜狀態而架構,筋膜則和表皮同步。在推手之時,手掌和對方表皮接觸的地方,要能觸感輕柔及平均,如果觸感太重或是不均,則對方會有反抗的知覺產生,就容易對抗。唯有輕柔且平均的敷上去如對方的皮膚般,就能和對方的表皮及筋膜合一,輕輕的如拉絲般支配著對方的運作,而對方還以為這些都是自己的主動運作。
推手並不是勝負的比賽,而是一種融合的運動,透過對方給予的壓力,不斷地擴展自己的內部空間,使自己有更強大的內在能量;透過沾黏的訓練,不斷地讓自己的觸感更加輕柔及靈敏。而這一些都是太極拳散手功夫必要的能力。如果搭手就使盡各種技巧拚勝,或許可以贏得勝利,或許可以學得類摔跤及類角力的功夫,但離太極拳的散手功夫只會愈來愈遠而已。

2024/06 觸手輕靈

一日上推手課時,搭手我就唸:手太重了,放輕點。學員嘗試調整,接著再試,我又唸:丟了,太多意念了。
學員一臉挫折的問:覺得已經很放鬆了,老師卻說太重,是什麼太重呢?老師一直強調觸手要輕靈,當我想要放輕靈了,老師又說丟了,是丟了什麼呢?
我答:當和對方接觸時,要保持觸手輕靈。觸手輕靈是什麼感覺呢?最基礎的觸手輕靈是在和對方搭手的運轉過程中,能保持接觸點的重量一致。和什麼重量一致呢?和一接觸手時的重量感覺一致。不管如何運轉,接觸點和初搭手時重量一致,不增不減,這就是不丟不頂的最基本意思。
只要是感覺變重了,就是頂了,就代表著球體的運轉不靈,所以當我說太重了,放輕點並不是指要你的手刻意的放輕,而是要你的身體運轉再靈巧些,不要太笨重。當你的手刻意放輕了,就會使接觸點的重量變輕,這就是丟了,所以當你想要輕靈時,我才說你丟了。
這一切的根源在於手的意念太重了,太極推手是沒有手的,意念不可以操控雙手,只要有意念介入,不是頂了就是丟了。但是沒有手怎麼推手呢?我們的雙手只能保持沉肩墜肘的狀態,小臂可以隨勢起落,但手肘和身體的相對位置幾乎是不變的。這個就叫做不動手。
太極推手不動手,何謂動手及不動手的定義在於手肘和身體的相對位置有沒有改變,只要是改變了就是動手。故前輩有云:「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不動手怎麼推手呢?用身體去推。最初階的方式是使用丹田的一個大球體去推。當兩方搭手之初時,你要完全感受到對方搭的是你的丹田球體而非雙手,當對方推你時,要感受的不是雙手被推而是丹田大球體被推。以這個大球體去承受對方的力量,不斷地運轉以卸除對方所給的壓力。這個運轉的目標就是維持雙手和對方的推觸點重量一致。
只要有意念在雙手,那不是丟了就是頂了,整個推手就會在丟丟頂頂中運轉,若如此練習,終難窺太極門徑。在初期推手之中只能把意念放在丹田的大球體中,用這個球體去感受對方所給的壓力,雙手完全不能用力,只要保持沉肩墜肘即可。讓自己的球體運轉能愈來愈靈活,靈活到一絲不掛,對方的重量完全不能在你的身上停留,搭手的剎那就運轉走化,則對方就會覺得在和你推手之時處處落空,毫無著力之處。
推手要觸手輕靈,不斷訓練讓身體運轉來擴展球體的內部空間,推手是進入散手功夫前的練習方式,我們要練到全身流動自然,空空盪盪才能蓄積太極拳強大的爆炸能量。推手之時,如果雙手亂動毫無規矩,忽輕忽重毫無章法,那就算苦研一生,也終究只能在太極門外空嘆而已。

2024/05 鬆沉和輕靈

鬆沉和輕靈好像是二個不同的感覺。習拳者對於練拳要能鬆沉必有所聞;但拳論裡又有「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的要求。這對學習者來說會有一個困惑:到底練拳是要鬆沉還是要輕靈呢?
相傳楊健候先生所言:鬆則沉,沉則重,重則輕,輕則靈,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化則發。在這幾句裡,鬆沉、沉重、輕靈、靈動、動變、變化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其中最重要的一句就是重則輕,重和輕是二個相反的詞句,也就是說,太極拳在這裡產生了重要關鍵的質變。
練拳的沉重是來自於肌筋放鬆掛在骨架上的感覺,當骨架放正,而肌筋放鬆掛其上時,會有一種沉重的感覺。此時練拳舉手投足會有一種沉墜感,這是練拳首先要能掌握住的感覺。
經過長年的練習後,這種沉墜感會愈來愈重。若有人與之搭手,會覺得此人雙手甚是沉重,推之沉重黏膩而吃力,觀其兩臂是鬆軟軟的,沉甸甸的,重砣砣的情形。楊澄甫先生有言:「觀其兩膊皮膚甚軟,骨肉甚沉重」,這些都是鬆沉的狀態表現。此時打人是鬆沉軟彈有透力,勁透入內。
經過長期的練習,鬆沉已經有感,就要往輕靈的感覺前進,但輕靈不是做出來的,而是從沉重提煉出來的。如果一直沉重卻無法進階輕靈,則其鬆沉必還有些不足。要能從鬆沉進入輕靈,則其鬆沉必需符合幾個條件:
一、骨架要能完全架正:練拳第一要件是骨架結構要完全對正,包含鬆腰落胯、涵胸拔背、沉肩墜肘等,要能自然做到。腳踝和膝蓋及胯都是一個很重要的點。當骨架能正時,鬆沉足夠了,才能有進一步進階輕靈的感覺。因為就算骨架不那麼正確,只要肌筋能夠放鬆,也是會有沉墜感的,但就是會困在鬆沉而無法進階。
二、肌肉要能真鬆:鬆也是有程度的,愈足夠的鬆就能有愈足夠的沉,但如何才是足夠的鬆呢?如果一直只有鬆沉的感覺而無法提煉出輕靈,則這個鬆可能不足夠,沒有足夠的鬆,就沒有足夠的沉,自然就達不到可以質變的程度。只有鬆是不夠的,要能真正的鬆才行。
三、不要刻意想輕靈:輕靈是完全正確的骨架配合完全的真鬆才能提煉出來的,缺一不可,做不到輕靈要從這二個方向去推敲,不是刻意去做輕靈,刻意的輕靈也是一種力,會形成鬆沉不足、輕靈不行的窘境。
這就是楊澄甫前輩所言:「姿勢要中正圓滿,沉著鬆靜;動作要輕靈圓轉,純以神行」,姿勢的骨架要能中正且圓滿,要能鬆淨,才能進入有意無意之間的輕靈運轉。一直在鬆沉中努力還不能進階輕靈,就是因為骨架不夠正還吃著肌筋的重量,當骨架真的端正了,肌筋真的鬆了,則肌筋的重量會和骨頭重量合一,肌筋重量會消失,此時拳架一運作,則筋膜就會跟隨著骨架流動開來,則輕靈自現。
如果以三個境界來區分,鬆沉就是屬於結構層次,而輕靈則屬於流動層次。學習者在尚未體會鬆沉之前,切不可追求輕靈之法,鬆沉到結構體完整之時,靈機剎那間,或許輕靈就自然產生了。

6874c97317

了解更多,請點:縱橫太極相關文章 購書請點:鍾文淵老師「縱橫太極」 系列書籍

20230201 2
浙江安吉。拍攝臥虎藏龍的竹林

文章關鍵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