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請點:《縱橫太極行事曆/招生公告 》 購書請點:《「縱橫太極」 系列書籍 》
文章清單請點:《【清單一覽】縱橫太極 鍾文淵老師 FB文章彙編 》
2023/12 我獨知人
2023/10 人不知我
2023/09 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2023/09 太極拳之不用力(二)
2023/08 太極拳之不用力(一)
2023/12 我獨知人
在推手的實踐上,除了要做到人不知我,也要做到我獨知人。「人不知我」和「我獨知人」是相關聯的。必須在人不知我的條件做到我獨知人才有意義,而唯有我獨知人的狀態下,才是真正的人不知我。所以這二句話可以說是互為因果。
如何做到我獨知人首先就是要先做到人不知我。要做到人不知我就如前文所言,做到和對方相對的空及去除習性力在表皮上的訊息,這樣就能讓對方無法感知我,才能做到人不知我。所以要做到我獨知人的先決條件是人不知我。如果對方也知我,也就無所謂我獨知人,頂多彼此都察知對方的動態而已。
要做到我獨知人的第二點,就是要全身如流水一般,在接觸對方的時候並不是伸手就過去,而是要全身如水一般流動,內部鬆開來接觸對方。就好像一團水蒸氣一般包裹住對方。這就是武禹襄前輩所提四字訣中的「敷」。用非常輕柔的觸感去包住對方,這樣對方的表皮訊號,我們就能十分明顯的感知。
武禹襄先生解釋:「敷者,運氣於己身,敷布彼勁之上,使之不得動也」,敷是一種如空氣般的觸感,要去感覺的就是對方的意念力、習性力、結構力等等在表皮上產生的訊息。先賢討論太極拳中所謂的氣,其實就是一種內部如水或更輕如水蒸氣一般的流動感,當習拳而有這種內部的流動感時,在內部流動下輕觸對方不僅是感知其現有狀態,更能感知對方本身都尚未察知,卻即將產生的動態。這才是我獨知人的本意,連對方自己將產生的動態都尚未在其意念中產生之前,我們已透過其表皮訊息得知。這也才是真正的「敷」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我獨知人」。以水蒸氣般的流動敷於其身,掌控其內部所有動態訊息。
故要能做到我獨知人,習拳一定要能練出內部如水般的流動感才行。
2023/10 人不知我
我們透過接觸來感知對方的動態。接觸以輕重分為感受到對方的骨、肉、筋、皮、毛五個層次。感應的靈敏程度也依此五個標準來區分。
要做到人不知我,有幾個重點要練習。
首先和對手接觸運轉之時,要能保持接觸點的重量不變。如果接觸時,感受到對方壓到骨頭,那就保持在骨的份量上去運轉,如果在肉,就保持在肉的接觸份量上去運轉,筋、皮、毛均如此。如果一會兒感覺在肉、一會兒在毛、一會兒又在骨,那就是接觸重量在改變。接觸重量的改變就稱為丟及頂。此時對方也能透過這種變化來感知我們內部的狀態。
能夠接觸點在運轉時保持相同的重量,不增不減,這時的運轉就叫做相對的空。就好像兩輛等速的車子,基本上感覺對方是靜止的。因為速度一致時,速度就消失了。要能讓對方覺得我們空了,就是在運轉上和對方融合一致即可,這時候對方就無法察知我們內在的變化了。
當然就算如此,也有程度的分別,我們要盡量讓接觸點能至少在筋的程度上,也就是所謂的觸手輕柔,這時的運轉才能顯得輕靈變化多端。古人講「皮毛要攻」意指在最好是對方接觸到我皮甚至毛之時,這麼輕的重量就要讓身體能反應而運轉應對了。
接著,輕靈不能是刻意做的,刻意做的輕靈會變成一個束縛,看似輕靈,實則毫無用處。所以要能達到人不知我的另一個條件是「一切被動」,我們一方面要能和對方的運作融合一致,另一方面要注意這個運轉都是被動的,我方所有的變化都是對方推動的,我方就像一個隨意變化的球體,隨著對方的推動而變化,運轉之中又要完全保持接觸點觸感不變、等速而和對方進入一種相對運作的「空」之中,我們在對方眼中好像存在,推之又無物,毫無著力點,完全一致的運作。
再接下來,經過這些運轉的訓練,我們希望變得如水流一般的流動,全身像水一般的流動,將對方的施力導入這種流動之中,這時候對方就會陷入一種空盪無著力感,如水般的流動最好在內部筋膜中傳遞,外在不明顯。這也是利用前二者方法來訓練我內部流動之法,內部如水一般的流動能將對方的結構拆散,從一切被動的運轉中,轉成一切主控的運轉,從被動中產生的主導,能讓對方如墜五里霧中。這時才能真正做到「人不知我」的境界。
而「人不知我」仍是有程度上的分別,能練到骨的流動對於大部份人來說已經是做到「人不知我」。但面對已經練至皮毛流動者,骨的流動仍然有些許的習性力可以輕易被察知。所以我們要不斷精進自己,讓自己能夠進入皮毛重量的自然流動,那習性之力產生的表皮訊息就幾乎已經不存在了。這才是真正義意上的「人不知我」。
2023/09 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在拳論中有一句:「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這是所有太極拳的學習者追求的境界。但如何能練到這個程度呢?沒有定論。如何讓人不知我呢?不知我什麼呢?不知道我的勁嗎?還是力呢?還是內部結構分配呢?我獨知人,是要知道什麼呢?對方的力量嗎?對方的結構嗎?
看似簡單的一句話,仔細思考就會知道並不簡單。前輩們留了一句話說要做到這個程度,卻沒有解釋,這讓後人百思不得其解。當二個人搭手時,感受著對方的力量、結構,判斷即將有的作為的同時,對方也在感受我方的結構、力量及即將有的作為。於是這就產生了對抗。我知人同時人知我,就是對抗的本源。
接著在對抗中,就產生了拳論中「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的方法,這個方法本質上就是欺騙對方,讓對方誤以為我要向上,當欺騙成功,則突然向下出其不意,則其壞快速。這是在對抗型態中常見的模式:「出其不意」。此法在所有的對抗均適用。推手場上適用,擂台上散打適用,籃球場上也適用,就是打牌也適用。「出其不意」欺騙對方,讓他誤會我即將的行為,反其道而行,形成有效的攻勢。
但是「出其不意」就是「人不知我」嗎?這二者間好像有不少差距。如果對方也「出其不意」引誘我呢?利用「出其不意」我們或許可以做到了「人被我欺而不知我」,但如果對方也「出其不意」呢?我方就有把握做到「我獨知人」嗎?
並不是拳論記錄了,就一定是對的。「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這句話就非常有問題,所以拳論才會有後世借名而作之嫌。這句話的本質在於欺騙,在對抗中的確適用,但太極拳並不是要對抗,而是要融合。
有一篇有趣的神經醫學研究(截圖附上內容片斷節錄),內容大致是說在我們產生行為的意識之前,身體的神經系經已經比大腦更進一步的運作了。也就是說當我們伸出左右手,用意識決定要握那一隻手時,我們內部的神經系統已經先一秒前做出了反應後,我們的大腦才產生意識去決定握那一隻手。
在之前文章中有說明,習性之力是和神經系統連結在一起的,所以我們可以說在意識做出行為決定之前,習性之力已經先行工作了,引導本體產生行為意識,當我們自以為是自由意識產生的行為,其實是被自身的習性之力所控制著。身體如此,心靈也是如此。習性之力就是本身的執著。心靈的執著引導心靈,身體的執著引導著身體。所以很多的心靈修練都會有教導如何去除內心執著的方法,但卻非常少教導如何去除身體執著的方法。
太極拳教導的就是如何去除身體執著的方法。所以練太極拳也就是修身體的「道」。心靈的道由高僧大德去指導,我輩練太極拳,修練的就是肉體的道。修的是不爭、融合、無為、自然。
習性之力是一種執著,和神經系統連結在一起。在運作之時會在人體的表皮產生微弱電流訊息,是一種先於大腦意識的訊息,這個訊息可以被儀器捕捉到,先於意識知道對方即將產生的行為。「我獨知人」就是我們也要能捕捉對方的這個微弱訊息。如果能夠捕捉到這種微弱訊息,那麼我們甚至比其意識更早一步知道其即將的作為,這個「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由意識產生的欺騙就會失效。習性之力就是本能,真實的支配著身體,只要能捕捉到這個表皮訊息,那麼對方在我眼中就一目瞭然,這才是真的「我獨知人」。
那要如何做到「人不知我」呢?簡單的說就是去除習性之力,不讓習性訊息在表皮上呈現。看著現在人推手,手上滿滿的力量,感知訊息能力很弱,只要去除了習性之力,在對方眼中就是空無一物了,這就是「人不知我」。
但「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狀態到底是什麼感覺呢?習性之力去除到什麼程度才行呢?之後再討論。
2023/09 太極拳之不用力(二)
太極拳的不用力最重要的就是去除我們本身的習性之力。習性之力已經是屬於神經自然運作,不透過大腦運作的自然反應,自身是很難察知其存在。無法察知其存在就很難去除。所以太極拳講的放鬆並不容易,一般人總以為把力量放掉就是放鬆,而這樣做更多時候,形成的卻是懈、是軟綿,這並不是太極拳放鬆後要形成的東西。
也就是如此,更多的人在放鬆後,成了懈及軟綿,以致變得不堪一擊,於是就開始質疑太極拳放鬆的理論,這才會有林林總總的鬆緊相間、九鬆一緊等等各種說法。不論何種說法,說穿了就是不相信真的完全放鬆可以練出功夫來。而實際上也是如此,如果完全放鬆是練成了懈,那的確無用的,用點力量來個鬆緊相間甚至乾脆威猛練拳,發勁嘣嘣響好像更是有用。
鬆緊相間及猛力發勁的確也是功夫,但不是太極拳的功夫。由於太極的真鬆已極難見到,所以世人普遍懷疑其真實及是否真可以用,因此鬆緊相間及猛力發勁方法好像成了太極拳功夫的救贖,大家好像終於找到太極拳的功夫。但仔細想想所有其他武術其實也都是這樣鬆緊相間及猛力發勁的,如果太極拳也是這樣,那太極拳有什麼特別呢?
太極拳會走到現今的尷尬的狀態,純粹是對於放鬆的理解錯誤之故。放鬆不僅僅是去除意識可控的肌力,更重要的是去除內部習性之力。但如前述,習性之力根本無從察知,如何去除呢?
首先,去除習性之力必先端正身體。如果身體不端正,則附在骨頭上的內部肌肉及筋膜一定會因為要維持身體不傾倒而暗暗繃緊著,這些肌肉筋膜不能放鬆,否則身體會如灘泥般垮在地上。而這些肌肉筋膜是不需大腦支配自行會依需求而形成,但這些肌肉筋膜不鬆,其他地方再鬆也終難成大器。
至於如何端正身體,拳經拳論及前輩們均有所述,必須要做到鬆腰落胯、涵胸拔背、尾閭中正、沉肩墜肘,最後要能感受到虛靈頂勁的狀態。身體端正了,維持身體不傾倒的習性之力才能不被需求,才能有進一步去除的可能。
再來,要能去除習性力,必須以骨頭為主去練拳。既然不能用肌肉力,那放鬆之下骨架如何練拳呢?骨架沒有力量只有重量,所以可以利用虛實及偏心軸的能量來帶動重量的運轉,骨架重量的運轉再傳遞到筋膜帶動整體的運作。所以在練拳的時候全身都要放鬆,只把意念放在骨架上,就好像自身只剩一個骷髏架,就好像傀儡一般,注意著虛實及偏心軸旋轉的能量帶動著傀儡運作。
因為筋膜是以螺旋的方式包覆著骨架,所以接下來,骨架在接受了虛實和偏心軸的能量啟動運作後,是以螺旋的方式順著筋膜的理路傳遞到指尖等末端展開,再從末端收合回丹田中心,再接著下一個運轉。透過這樣不用力的練習延展開合,慢慢的習性之力就會去除。
當習性之力慢慢去除之時,首先身體的骨頭和肌肉會有分離的現象,摸起來就像棉包鐵般,也有人稱此為骨肉分離現象。何謂練出棉包鐵就是摸在手上時,可以感受到此人整身的骨架是獨立出來般,會明顯的突顯出來,可以感受其骨頭的份量及形態。
習性之力自身是無法感受其存在,唯有透過正確且持續的練習才有可能去除,慢慢去除了習性之力,才能朝著正確的太極路徑前進。如果骨架不正、如果用意念帶動肌肉身體去練拳、甚至執著猛力發勁等等,那麼就是拳論所言:「斯技旁門甚多」「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2023/08 太極拳之不用力(一)
和學生練習推手時,常常在一搭手時我就說:你的力量太大了。學生總是沮喪的回答說:我已經都沒有用力了,老師還是說我太用力了。
這是在練習推手時和很多學生常常出現的對話。不論是在練拳或是在推手時,我總是強調著不用力,學生也盡量朝這個方向去努力,但好像不容易達到我的要求,為什麼會這樣呢?那就要從瞭解什麼是「不用力」來著手。
不用力當然指的就是在練拳或是推手時肌肉不要用力,但要知道肌肉的力量有分為二種,一種是意念產生的肌肉力這裡簡稱意念肌力,一種是習性產生的肌肉力這裡簡稱為習性肌力。只要是用意念去控制的肌肉力就是意念肌力。比如拿一個物品;用力握一個物品;用力去推一個東西等等所使用的肌肉力量,就是意念產生的肌肉力。
另一種肌肉力量就是習性產生的肌肉力量,這種是屬於肌肉記憶力,比如打網球,擊球時,剛開始還思考著怎麼擊球,這時用的就是意念肌力,但經過長久的練習後,擊球就不用思考了,身體會直接回擊,這就是已經產生肌肉的記憶,也就是產生了習性肌力了。任何技藝性的運作,如果還停留在意念肌力一定是初學者,要能有高階的技術一定要形成肌肉記憶的習性肌力。
就算是普通什麼都沒有練的人,日常生活中除了意念肌力外,也會有產生習性肌力,這些習性肌力就形成生活慣性,如果形成的習性肌力偏差,就會慢慢的拉偏身體的骨架而產生一些莫名的酸痛,這些人就會是正骨師傅的常客。就算當場緩解了症狀,但因為習性慣性因素,隔不了多久就又偏斜了,如果不正本清源的修正骨架及習性,那酸痛就無法根治。
隨著年歲的增長,任何人都會形成一定的習性肌力,這個習性肌力是已經連上神經系統,已經不用意念去操控,身體的神經系經會自行運作了。而習性肌力的記憶並不全面而是有方向性的,比如打高爾夫球的肌肉記憶就不合適在打網球中使用;賣油郞的倒油技術就不合適在打桌球上使用等等,所以習性肌力經過長時間累積的反射動作是有局限性使用的。
在推手時,認為已經放鬆不用力的學生,其實放下的是意念肌力,而沒有放掉習性肌力。我一直說的太用力也就是習性肌力太大,沒有放下。但困難的是習性肌力不是意念可以控制的,這是生活習慣或是特意訓練下形成的肌肉記憶,不是意念可以控制。意念可以控制的就是意念肌力而已。甚至我們本身根本無法察知習性肌力的存在。不然自己審視一下內在,你有發現習性肌力的存在嗎?習性肌力已經跳脫了意念的控制,和內在骨骼及神經系統連結在一起了。
既然連察覺習性肌力的存在都不行,那更是無法操控其使用或是不使用。所以在練拳或是推手之時,能夠放鬆的是意念肌力而已,已經根深蒂固在體內的習性肌力是無法放鬆的。每一個人都有這種習性肌力,尤其是長時間鍛練身體或從事特定運動或練習武術者,內部的習性肌力更是強化。
從某個角度來說,從事特定運動或練習武術者花長時間訓練自己反而就是想要練出這種習性肌力,練不出這種習性肌力,其所從事的特定運動或練習的武術都無法進入高階的自然反射動作。運動或技藝或武術如果不能練出自然的反射動作,還要使用意念控制肌力的話,那不論是反應的速度上、運作的穩定上都比自然反射者相差甚遠,只能說還在初級班的程度而已。要經過長期訓練的內化效果才能達到習性肌力自然運作的狀態。
就從事特定運動或練習武術者而言,習性肌力的形成是必要的。但習性肌力還是肌力,就是力量。而且習性肌力有形成固定模式,形成摔跤的習性肌力,突發狀況時一定使用摔跤的方式而不會使用詠春的拳法,桌球的習性肌力就只能應付桌球的突發狀況,無法應付網球的突發狀態,這就是使用的局限性。現在的問題就是,習性肌力是從事特定運作必要的存在卻是太極拳必須去除的存在。
只要還有習性肌力,那麼太極拳就不可能真正的放鬆,所以太極拳的放鬆不用力真正要面對的是自己內在的習性肌力,意念肌力想放掉是可控制的,習性肌力是連存在都無法察知的,去掉才是真正困難的地方,但如果不去掉習性肌力,就無法成就太極拳真正的柔體甚至空體。習性肌力才是我們太極拳習者真正要去面對的問題。

了解更多,請點:縱橫太極相關文章 購書請點:鍾文淵老師「縱橫太極」 系列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