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介紹
系列清單請點:【道德經心領神會】課程介紹
(1)前次課程複習與補充
前次課程詳細內容請點:2023/9/10 課程資料
小說《陰陽師》裡面用故事說明了,「名」是最短的咒語,具有束縛人的作用,因此我們不要被「名」綑綁,也不要用此去束縛別人。若心中沒有僵化固定的「名」,讓「名」回到中性客觀的溝通工具,就能夠善巧方便的使用「名」。
(2)學習道的下手處,學習的層次
希言自然 :無為 與 不言
深觀因緣,善察時機,不妄作為。
第十七章: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第六十四章: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十六章:不知常,妄作,凶。
本段綱要說明:《道德經》中的「自然」二字並不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自然,因《道德經》是先秦典籍,故要從那個年代來探究字義。自然是「自」加上「然」,是自己如此的狀態,表示事物自然而然的存在。至於現代人所稱的自然,老子則是稱之為天地萬物。
「希言自然」,少說話就合乎自己本來的樣子:在小故事「床頭捉刀人」,匈奴使者如能少言則能逃過死劫;小故事「師姑觀音」裡面,因為不了解所有前後因緣關係,多說話也無實際意義。
聖嚴法師<不用議論>一文中提及,當無我智慧的出現時,議論心就會自然消失,好比太陽一出來,朝露就被蒸發了。<語言藝術>一文說「是以言語者,必使己無患」;<不計功德>提到「善解一切語,而無言語想」,以上各偈語都是在提醒我們言語的重要,就如同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言語可傷人,我們應要謹惕。

課程各週資料會陸續更新,請點:【道德經 心領神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