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健雜誌 2019年12月期裡,看到這篇與村上春樹《身為職業小說家》有關的短文。查了一下,該文也有登在大人社團網站,很有意思,節錄於此。

人際關係裡,你是小說家還是評論家?
作者:余宜芳│資深媒體人、有方文化總編輯
全文請至: 大人社團 連結
……比起實際動手寫小說,村上認為更優先的是深入觀察周圍各種人物和各種事情,並想方設法儘量思考,但是,「雖說儘量去思考,對事情的是非或價值,卻沒有必要快速下判斷。結論之類的東西盡可能先保留,甚至刻意延後。」
「重要的不是整理出明瞭的結論,而是把那些事事物物的模樣當成素材或原料,儘量以接近現狀的形式鮮活地留在腦子裡。」
「有人常常會把周圍的人、事、物加以定型化地分析,好比『那個是這樣』、『這個是那樣』、『那個傢伙是這種人』,在短時間內做出明確的結論,但這種人(只是依我的意見)不大適合當小說家,反而更適合當評論家或記者。適合當小說家的人,就算在腦子裡已經得出像『那個是這樣』的結論,還是『不不,再等一下。說不定那個是我太自以為是』,而站定下來,重新思考的人。」
簡直是當頭棒喝啊!豈止是小說家不該輕易下結論做判斷,我反省,從親子關係、朋友互動、同儕相處,人際關係中種種不愉快的根源,往往在於自己「評論家」上身,太習慣給建議、太快下結論。
別成為展現優越感的討厭鬼
記得有一回,在國外工作的女兒回家,聊到在異國拓展業務的挑戰,和當地同事共事的困難點,聽著聽著,我忍不住代入情境,跟她說:「我覺得某某某應該是怎樣想才會……,」「你可以如何如何反應回去……。」看著媽媽這麼「入戲」,女兒不但沒感謝,還回應:「你又不在現場,又不了解狀況!」「我只是想說給你聽,並不是需要你給建議。」
雖然當下我及時速速道歉,說自己可能主管當久了,凡事習慣立刻找原因和解決辦法,但心裡仍然有些委屈,畢竟我們的工作時間更久、碰見的狀況更多,提出的建議也許並不離譜啊,為什麼女兒反彈這麼大?類似的對話過去幾年不時發生,明明是相愛又親密的母女關係,卻常說著說著不開心起來,兩個人都委屈。
讀到村上對「小說家」和「評論家」的看法,恍然發現,職場生涯中,身為出版人和主管角色多年,編輯的職業需求讓我不知不覺中成為一個快速做判斷下結論的人。
例如,拿到一份書稿,迅速吸收整理觀點,從中提出認為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所在,然後從書名選擇、文案撰寫、封面設計、推薦者選擇,將我們(編輯)已經消化歸納後的精華(結論)傳遞(行銷)給讀者。這樣的編輯角色對賣書有幫助。然而現實生活中,一個經常快速下判斷、急著提建議的「評論家」,應該讓對方很有壓力吧?或者,我早已成為一個不時流露出「我比你知道更多」優越感的討厭鬼而不自知?
慢慢地,我學習用問句取代意見。例如,「真的嗎?」、「為什麼你會這麼想?」、「事情發生的時候你有什麼感受?」問句可以收集資訊、帶來傾聽,而各種人際間的互動,彼此陪伴與相互理解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吧,除非對方明確表達需要建議和協助,千萬不要急著替他們想辦法、評論對方,即使他們是你的孩子、親密伴侶或好友。 ……
全文請至: 大人社團 連結

延伸閱讀:身為職業小說家 共三篇 (1) 作家是種體力活 (2) 精神的實體感 (3) 小說家與精神治療師。
請點【村上春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