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中學時做過牛頓力學實驗,摩擦力關係如下簡圖。
說明的是:從靜止到開始移動,需要先持續施力到突破「最大靜摩擦力」,之後就可以在較小的「動摩擦力」上滑動,這時就進入省力階段了。
然而在突破這一點開始移動之前,一旦停下來,形同沒有推過,又要重新從靜止狀態開始施力。

經營與人生也常呈現這個現象。
例如做網路行銷,找準利基市場投放廣告,要持續到產生關鍵性的變化。如果在那之前就停下來,等於沒有做過,下次做行銷就又要重新從零開始。
形成學習的慣性
一旦停止讀書學習,要重新開始就變得很費力。
就像學外語,再忙也只能減少份量,不能停止,一定要維持在持續前進的狀態,例如本來一週上兩次課,改成一週上一次或是兩週上一次。
利用慣性前進是最輕鬆的,不能讓學習的慣性完全停下來。
一旦停止學習,要重新開始就變得很困難。
很多人都在突破最大靜摩擦力之前就放棄努力了。這非常可惜。
度過層層關卡到達精通
不僅外語,各種學問與技能,要進入到能自修、能享受的階段,都要靠恆心毅力跨越門檻。
越少人能精通的項目,就表示其層層關卡越多,一關關擋掉沒有恆心毅力沉澱下來用功的人。
例如學日語,根據音速日語站長的說法:「日文學習中有三塊大石頭:五十音、動詞變化 及敬語。若是熟習了五十音,那麼就相當於 贏過 80%的日語學習者。」
要能讀佛經,需先學會諸多無法望文生義的佛教基本術語,以及四聖諦、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等基本理路。
佛法修心,更是需要認真依法止觀用功,一步步以禪驗經,以經驗禪。
要學仙道,首先要能每天幾小時以上投入在功法上做積累,持續一段充分時間才能真通小周天;如果不曾下過這番刻苦功夫,以為有所得,其實只是意念操弄的幻想浮翩。
易經、國學、武術、運動、藝術、音樂等等,也莫不如此。
根據經驗,要拿到武術黑帶並不困難,只要運動神經不要太差,堅持三年以上不中斷地持續鍛鍊,應該都可以逐階通過各階段的考試與比賽。困難點是在於要堅持三年以上。
應用在孩子教育
這個策略,可以用在孩子的教育上。觀察一下孩子是不是還處在尚未突破最大靜摩擦的關卡前,要支持孩子持續到突破關卡,等進入滑動階段,就能享受到之前未曾領會的風景與快樂。
這時候孩子要持續前進就變得輕鬆了,所學到的,終身受用,父母在第一階段(尚未滑動的靜止階段)付出的心血金錢,就不會白費。
想到這則美國笑話,作為收尾:
一個女兒離家讀大學、遠嫁他州,多年未與父母同住。有一回父母去拜訪她,看到家中有鋼琴,爸爸說「可以聽你彈一曲嗎?」女兒彈完之後, 回頭一看,爸爸淚流滿面。女兒想,父親必定是受樂音感動、回想到她小時候學琴的溫馨情景。結果爸爸說:不,我淚流滿面,是因為發現,花了那麼多錢,都白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