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太極 鍾文淵老師 FB文章 推手漫談(2023/3)

課程請點:《縱橫太極行事曆/招生公告 》 購書請點:《「縱橫太極」 系列書籍 》

文章清單請點:《【清單一覽】縱橫太極 鍾文淵老師 FB文章彙編 》

2023/02 推手漫談(一)
2023/03 推手漫談(二)

2023/02/21 推手漫談(一)

推手到底要練什麼?練太極拳有三個層次境界,就是結構體、流動體、空體三個層次。而推手在這三個層次也分別有不同的表現方式。

現在看得到的推手幾乎都是在結構體層次上在較勁。結構體是一個中性的狀態。意思就是,結構體的狀態並不是只有太極拳才獨有,是任何拳術都強調的,甚至就是沒有學過任何武術的人,只要身強體壯也是具備一定的結構體的。

在結構體的推手層次上,可以常聽到的一些術語就是如整勁、力學原理等,結構要能發揮出能量是首先就是先能整,所以整勁是很重要,何謂整勁,就是全身結構成一個完整不散亂的格體,而以此為基礎所發出的結構勁。

整勁形成的方式有三種,可以是全部用肌肉力量,就像健美先生,繃緊全身肌肉形成的一種張力,那是很典型的肌內結構,所以你要和他們硬碰硬的推,也不容易的。整勁也可以是肌肉和骨架結合來形成,依骨架的完整度來調整肌肉的使用比例,骨架比較完整,結構整勁使用的肌肉力量比例上就會少些,可能骨架和肌肉三七分、五五分、六四分、七三分、八二分等,骨架愈是完整,形成整勁時肌肉使用比例就會比較低。最後如果骨架是完整的,則整勁的形成只使用骨架就可以了,肌肉可以完全放鬆,這就是純骨架結構整勁的狀態。

絕大部份的人都是骨架和肌肉的混合使用狀態下在推手,並不是說這樣是不對的,其實其他外家武術,包含摔跤、角力、意拳等都是如此混合使用的,主要是肌肉是可練習可控制,可以隨自己意思而運作的,只要苦練強化肌肉就可得,但骨架的練習端正是困難的,所以一般推手者在結構整勁時,骨架就依天生骨架狀態而定,特別練習的是肌肉的靈活及強化。當然這樣天生骨架結構就紮實的人就自然比較佔優勢。
推手的結構一定要整,散亂的結構一被衝撞就破散而跌出,唯有結構愈完整才能承受對方的衝撞及能用較完整的格體去破對方結構,來把對方發出。所以整勁的推手就是一種對抗狀態。但如前述,整勁的形成有純肌肉、肌肉和骨架、純骨架三種形成方式,三種方式對抗,只要能形成比較完整的結構者勝。

當然肌肉和骨架混合的方式是最多人使用的狀態,幾乎絕大部份的人都在這個情況上,前述所言摔跤、角力、意拳等都是如此混合使用的,因為這個狀態下使用肌肉可以形成各種的技巧,包含力學原理的槓桿原理、使用腰轉的球形旋轉原理、借地之力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原理等都可以使用。理論上太極拳的推手並不是僅限於此,但或許是推手比賽的推波助瀾、或許是摔跤式推法的盛行,眾多的太極拳推手愛好者也沈浸於此了。

整勁推手就是一種對抗模式,只要能形成整勁模式就能使用,並不局限形成的方法。也不局限練太極拳才能練出,但推手這個名詞又好像和太極拳連結一起了,這形成很多模糊的空間,本來練習柔道、摔跤、角力及其他武術的人都來教太極拳推手了,而且還很會推又摔也能打,好像他們也很懂太極拳了。
最強調整勁的是意拳了,意拳認真站樁強化結構,也用神龜出水一式盡量柔化肌肉及肩關節,整個訓練在整勁結構的推手上是很有幫助的,所以意拳練上三年在整勁推手上就會有很不錯的水平了,常常看到就是一個架好的結構整體衝撞而來,對方結構稍有不整,變化稍有不及很容易就被衝散而被發出了。

各種武術依其訓練在推手界中展現其特點,原本太極拳學習者呢?有一些人就避開推手,只教拳架,號稱養生太極。更有一些不服輸者,就去學習這些人的東西,於是太極拳推手比賽的人也去舉重、推輪胎、摔重繩來強化自己,好和這人對抗。於是乎,就形成現在太極拳界推手的現象。

當然也有不少推手老師看到了這些亂象,所以也盡量推廣鬆柔的推法,但仔細分析,仍在使用力學原理的槓桿原理、腰轉的球形旋轉原理、借地之力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原理等等還是屬於在結構對抗的層次。鬆柔只是表層,用來化開對方之力或是讓對方找不到著力點而已,之後接對方力於地下或是使對方施力偏差自破格體後,再以整勁把對方發出。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常使用借地之力發人者,通常膝蓋會承受很大的壓力而疼痛,久了就必需穿戴護膝了。

雖然如此,這些老師也是盡量在太極拳的推廣上努力了,盡量說著太極拳盡量不用力了,是值得鼓勵的。總比那些就此加入摔跤、角力陣營,展示著力量法、摔法、衝撞法卻高舉太極拳推手旗幟的人好多了,而這些人又常是推手比賽場上的常勝軍,這讓推手現象顯得雜亂無比。結果,年輕人選擇力量的、年紀大些的選擇鬆柔的好像成了自然分層現象。

在結構推手這個層次,本來就是一種對抗模式,並沒有什麼對錯之分,只是不同方式而已,現在一般的鬆柔的推法是結構對抗,摔法衝撞法也是結構對抗,只是接觸時的模式狀態不同而已。結構對抗就是比整體的結構完整度也是整勁的完整度。不過練習而使用鬆柔的結構推法才能有機會進入真正意義上的太極拳推手。練習太極拳推手無可避免要有鬆柔結構推法這一個過程,但不能一直都在這個層次上不進化,有志於太極拳練習者終生困於結構型推法就太可惜了。

2023/03/02 推手漫談(二)

練太極拳對於自己所處的位置要能清楚,路在那裡也必須要清楚,這樣才能往前行而不迷途。這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真正的不簡單。有多少練習者迷途在太極拳的尋找之中。舉目所見,林林總總的說法練法,要能真正找出一條明確的路是真的不容易的。
分析一下現行太極拳推手,大致可以分成幾種:


一、混合摔跤、角力型式而來:
這是現行比賽場上最常見的模式,衝撞抱摔,純粹就是力量和技巧的對抗。角力和摔跤本來就是一個很好的功夫,只是掛上太極之名而已。所以這些推手比賽的人基本上的訓練也和角力、摔跤者差不多的重力訓練及技巧訓練,比賽場上的確也很有實際的效果。基本上也不練拳架,重力訓練及摔法研究才是平日練習的重點。

二、混合柔道、柔術而來:
和前者相似,只是使用的訓練及技巧不同,不過比起摔跤和角力,柔道和柔術有自己的比賽舞台,較少進入太極推手中,就是少數人去學了些柔道技巧而混入推手中使用而已。


三、混合鶴拳轉化而來:
鶴拳是充份使用肩胛骨的一種武術,在推手中隔手打擊中有很好的效果。所以也有不少練習鶴拳的人把鶴拳的手法套入太極推手之中,號稱可以拿、化、發勁打人、散手等,當然也的確有效,只是這種練法就是鶴拳並非太極推手。重點就是太極推手本來就是雜亂一團,什麼武術都可以混進來的,所以混了鶴拳的太極拳老師也不少見的。

四、混合詠春拳轉化而來:
詠春是一個近身攻守的武術,其中的黐手練習和推手有點相似,於是就有不少練習者把詠春的手法應用在太極推手中,並且也會號稱能實戰的推手。詠春的黐手也要求鬆柔的,所以包上太極的外衣也能讓不少人真假難分的。

五、混合形意拳、意拳(大成拳)轉化而來:
形意拳和意拳是最講結構的武術。尤其是意拳,以站樁為主,完全就是強化結構的訓練。現在幾乎推手都是處在結構的層次,以結構對抗為主,而意拳的結構訓練成了推手的最佳訓練。意拳在推手的形式上也能符合一般人對於推手的想像,所以現在看到很多的推手高手都是練習意拳的。意拳最常見的推手手法就是架住對方,形成一種結構的對抗,然後以自身長期訓練出的結構推著對方後退。如果單純只想玩玩推手,意拳是一個好的學習方法,短期一、二年收效,練太極拳其實是緩不濟急的。

六、公園長期推手經驗而來:
這種學習者應該是佔最多數的了,就是在公園練習,不像前面幾種有特定的武術訓練方式,純粹就是長期推手經驗而得到一些方法。武術的訓練都有避免受傷的基本準則,而從長期推手所得經驗者,沒有什麼固定方法及準則,是最容易受傷的一群推手學習者。傷筋傷骨,尤其是膝蓋更是容易受傷。沒有一定方法就是搭手、摸手、相鬥、脫手、拉手也抱也抓等能把對手推出去就好,長期累積的經驗可能就是有一二招好用的絕招,實用性很窄,就是公園裡自己人玩玩而已。

七、堅持鬆柔推手:
這是比較能符合太極拳推手的一種模式,起碼堅持鬆柔不用力,如果能站平行腳推而不是前後跨大步腳就是往前進了一步。如果又能夠注重沾黏的技巧要求就更能進一步了,如果又能注意在推手時的立身中正、沉肩墜肘、鬆腰落胯就更好了,還能時時保持虛靈頂勁的狀態就是一個太極拳推手的高手了。


大致分析了幾個比較實用的推手方式,當然還有些是混合了其他武術如劈掛、八極拳、八卦掌等,大抵也脫不開前面借用其他武術的狀態。除了這些外,實際上還有許多的種類推手演示如淩空勁、師生配合的超現實表演、氣功發勁等等奇特現象,就不一一分析了,學習者自行判斷,因為就是有人喜歡虛無的超人表演,這些人才會有市場。
真正要能進入太極拳的領域,除了拳架要下功夫外,推手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只有堅持鬆柔的推手才有可能在太極拳的路上更進一步,但就算是堅持鬆柔的推手也要面臨很多的問題。而最大的問題就是前述的第六種形式練習者也認為自己是在堅持鬆柔的路上的。如何定位何種狀態才是真正鬆柔的推手又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課題。

2023/03/10 推手漫談(三)

推手本來是太極拳訓練散手的一種方法,就像是一種工具,但現在卻變成爭勝負的一種比賽。推手最大的盲點就是練習者總想盡辦法把對方推出去,一般推手都是拉扯硬推之間,把對手推出一步為贏,而所謂能發人丈外,就是推手不得了的功夫。

這種推手模式,是屬於一種格體結構的對抗,結構凝聚快又好者佔優勢,如對方結構不正而呈現破散狀態,利用腳由後向前位移能量加上自身格體整勁能量,將其發出丈外也不足為奇。

舉目所見皆是如此推手,公園如此,比賽場上也是如此,只是比賽場上多了摔跤和角力的技法訓練。天天如此練習,如果真的碰到狀況要使用太極拳武術了,也只能推人而已,但一直推對方出去,歹徒就會認輸嗎?如果像前文所提的學了其他武術者或許還有方法可用,只有練習太極推手者,除了推對方出去還能怎麼辦呢?這是很現實的問題,但是很多太極拳推手的練習者,完全不去思考這個問題,圍在自己的圈圈內推得很開心。

曾經是無敵的功夫,為什麼會變成現在無用的功夫,是有志太極拳傳承者必須面對的事實。造成這種現象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對於「推手」的誤解。推手有一個很重要的要求就是「沾黏」,這是訓練聽勁及掌控對方及擴展內部空間的方法,但是在現行的推手中,沾黏變得不重要了,只要被對方黏住,就會使用脫開的方式來避開對方的沾黏。因為在拳論中有「逢丟必打」的注意事項,(「逢丟必打」意指對手如果脫開我方沾黏之同時,就必須給予發勁打擊。)已經在現行的推手中消失了,即然脫開對手沾黏形成了「丟」不會被打擊,那麼脫開反而變成了好方法了。

在推手的過程中不斷的脫手互推求勝負,結構及手法就很重要了,看看摔跤及柔道在摔對方時,如果被對方抓到手就摔開再想辦法去抓抱對方就知道這種對抗的方式了。只有太極拳強調必須遵守沾黏的要求,但現在沒有人強調沾黏的要求了,也就是所有武術都可以進來太極拳的推手了,反正只要是能推對方出去就行了。在這種條件下,反而其他武術的技法混進來就佔有優勢了,而許多的太極拳學習者看到這種情形,也就紛紛加入學習其他武術中摔、抱、力量、結構衝撞等的技法來用了。

這就是現在推手的現況,網路上短視頻也很多可以參考。有人說,如果讓二個十來歲的小孩在場上互推,其實就和現在的公園推手狀況是差不多的,手法、拚鬥都差不多。聽起來很諷刺,但很真實的比喻。
公園裡大家推得很開心,有些也很刺激,但期望能從裡面得到什麼太極散手的功夫嗎?這麼多年了,事實就是擺在眼前,這種推法就是自娛及娛人而已,如果再不正視拳論中所言「沾黏」的重要,再不去討論何謂「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功夫,只是沉浸在格體的拚鬥中,太極拳就真只能在養生操及拚鬥爭勝的推手運動中生存著了。

2023/3/16 漫談推手(四)

推手是練習太極拳功夫不可缺的訓練,但現在卻變成摧毀太極拳的主因。當其他武術混入太極推手之中,讓學習者難辨真偽之時;當學習者只在關心如何把對方推出去,而不在乎使用的手法及要求之時;當學習者只在乎輸贏,而不求自身內在的省悟之時,太極拳就註定要淹沒於潮流之中了。
如果要真正練出太極拳的功夫,首先我們要能界定推手運動及太極拳推手的不同才行,沒有人規定推手運動是什麼模式,摟、抱、摔、拐、衝、撞都可以使用,但是在太極推手就必須有嚴格的限制才行。嚴格限制不是要練太極拳的人自己關上門來不與外界交流,而是要在基礎階段時能夠避免干擾的純粹練習太極拳的技法,等學習穩定、觀念穩定,不會受外界武術影響之時,方可與其他武術或是摻雜其他武術的推手者做交流。
首先要嚴格限制的就是「沾黏」的要求。沾黏是太極推手最基礎也最重要的練習,也是從格體進入流動體的必要訓練。但現在看得到的推手運動,全部都是在格體對抗的層次內,在格體對抗的層次,要求沾黏反而會被受限,因此沾黏的訓練就被忽略了。而很多太極拳的練習者在面對推手運動的手法時,發現之前要求的沾黏沒有什麼用處,因而拋棄沾黏而學習那些推、拉、衝、撞、跘、摔等方法。一旦如此練習,則註定離太極拳愈來愈遠。
沾黏的技法是太極拳推手的必要限定練習,雖然在格體的對抗層次會顯得滯礙,但必須要堅持,因為太極拳的功夫不僅是在推人出去而已,而是學習太極拳的真正散手功夫。沾黏的練習就是進入太極拳散手功夫的基本訓練。

沾黏的訓練目標有幾個方向:

1、沾黏要如蛆之附骨,如水之沾身,黏黏膩膩,不離不棄,不多不少,不增不減,似有若無,讓對方捨而不能,拿又無物。對方動作似能隨心但卻不能如意,處在似主動實則被動的狀態。

2、沾黏一切隨對方而動,完全「捨己從人」,完全被動,一切以對方為主,因而造就一種相對應的空,不論對方如何運作,我完全配合對方一致,運作一致,對方會產生一種無物感,這是一種相對應的空。對方推之無物,我雖立於前卻又似消失一般。沾黏的完全被動在運作中卻能引領著對方處處落空,處處被制。

3、沾黏不可帶有意念,全憑觸感,不能想去要沾黏對方,要無意無為,隨順而生,這樣才能控制對方於無形。沒有人想被控制,所以要能控制對方,是要讓對方覺得一切作為都在他自己主控之內,這樣我方才能真正控制對方。

4、沾黏的運作控制對方,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能吸收對方的能量為我所用,首先吸收對方能量作為反擊對方的根本。再者是吸收對方的能量來推展我的內部空間,把對方的能量傳導到體內,可以強化自己對內部空間的瞭解及進一部擴展內部空間。內部空間的建立是格體進入流動體的根本,除了練拳外,更可以透過對方的能量來推展。

沾黏是太極拳非常要求的基礎訓練,這是為了將本體從結構層次進展到流動層次的很重要關鍵。太極拳只有進入流動層次才能有局部散手的模式可以運作,在結構格體層次是無法散手的。但是絕大部份的人在追求太極拳功夫練習推手之時,都無法抗拒那些使用其他武術融合的推法。尤其是在練習多年推手無果後看到這種摔、衝、撞、抱、跘等法後,容易心癢而加入其行列。

推手運動本來就沒有什麼固定要求及方式,能推能撞能做任何動作,用大力也無妨,只要把對方推出、摔出即可。但這種就是一種結構和技巧及力量的對抗,和太極拳要追求的功夫完全是兩回事,稱為太極推手完全沒有必要,就是一個推手運動。
學習任何的東西都沒有對錯,只要是喜歡就可以了,只是學習者必須清楚自己到底是練了什麼,要能分辨各種狀況,如果就是喜歡這種衝撞型的推手運動也是很好,比賽也大都是這種,拿獎牌得名氣也是非常好。但如果真的想研究太極拳的功夫,那就得好好的從沾黏的功夫入手了。

2023/03/25 推手漫談(五)

沾黏是推手的基本要求,其目的就是要在限制於沾黏的要求下來擴展自己的內部空間,以達到能夠內部流動及開合的目的。如果不要求沾黏而隨意脫手,那就是使用了外部空間來達到化解的目的,那內部則不會被訓練到。拳經拳論一直強調沾黏的原因是,除了能使用沾黏來控制對方外,最重要原因是訓練自己延展內部空間來做化解的動作。太極拳和其他拳術最大的不同,就是太極拳使用的是內部空間而其他武術使用的是外部空間。

如果要在推手中訓練出太極拳的散手功夫,那在推手時,兩人搭手,有幾個要點必須注意:

1、符合沾黏的要求:
在一開始搭手的重量如何,自始自終要維持接觸點相同的重量不改變,人進我走,人走我進。如果要變化沾黏的位置,不可滑動,不可脫離,以接點為圓心來做變換,變換的新接觸點也要和原接觸點的重量一致才行。沾黏不是四兩撥千金或是槓杠原理,是和對方完全貼合一致。要注意的是不論如何運作,都要保持「我順人背」的狀態。「我順人背」意指完全捨己從人,順其勢而運作,能使我方均處於順勢來控制對方,對方永遠處於背勢被控制的狀態。

2、保持結構的穩定:
在推手的練習中,結構穩定是一個基本條件,要能鬆腰落胯、要能沉肩墜肘、要能尾閭中正、要能立身中正、要能涵胸拔背、最後要能達到虛靈頂勁。看似老生常談,但能真正做到者並不多,如肘被對方抬起,要能肩沉且指尖向下,把對方的力量導入指尖,這樣就不會被對方抬肘而進一步抬肩形成敗勢。肩肘被控制是一個推手很常見的現象,要能鬆沉化解。為了推人,很多人會彎腰駝背,彎腰駝背是一種常見的推人結構,也很好用,但如果變成一個常用手法,就落入認真練習推人勁的情況了。。也很常見為了應付對方的推力而勾尾閭來對抗,這些都是推手時常見的毛病,歸究原因就是想推人而已,練習太極拳的學習者一定要明白知道,推手是鍛練散手功夫的方法,不要只想著推人出去,習者不可不慎。

3、保持不吃到對方的力量:
就算是不講求任何方法,在推手訓練時也要謹記著「不能吃到對方力量」的要求,就是不管對方力大或速度快,我均要能保持不受力狀態。「無過不及,隨曲就伸」,走化不多不少,隨對方而動,就是保持不受對方之力。或問:如果對方平和慢慢沾黏的推,或許可以做到不受力狀態,但如果對方一搭手時就突然發力怎辦?這樣就很難做到不受力了。答曰:在一搭手的剎那間,就要先將對方手中的重量剎那間化解,則對方會處於觸之無物的狀態,就無法突然發力。對方能夠突然發力,就是在搭手的剎那間,吃到了對方的重量,才會讓對方有突然發力的機會。所以保持不吃到對方的力量不僅僅是在推手運行之中,更重要的是在搭手的剎那間吸收化解對方的觸手重量,才是推手不受力的重點。

4、站平行步:
推手並沒有規定步伐,當然為了方便推人及承受對方的推力,一般會站前後腳,這樣方便將對方推力導入後腳的地下形成支撐,也方便借地之力來將對方發出。但這樣的練習無非就是為了推人出去而已,也是結構推法的運用,當然這樣站立推人的效果比較好,但推手是為了訓練自己內部的空間,又不是為了推人出去。所以在推手時站平形腳的方式雖然看似不穩,但就是不要利用後腳的支撐力,要完全用身體的流動來化解對方的推力,這樣才能真正訓練到身體化解的反應能力。

5、可以使用五個球:
初階的走化並不容易體會,對方來力如何化解也毫無頭緒,在此建議先形成五個球來化解。二個肩球、二個胯球、一個脊椎波動球。這五個球要能各自獨立運作。當和對方搭手之時,就要想著對方搭的不是我的手而是我的肩或胯,所以對方的推力直接就推動了我的肩、胯,此時肩、胯就被推動而轉動再傳遞回雙方搭手接觸點來化開對方之力。所有的化解都是對方推我肩、胯所形成的自然化解,就好像他自己推一個浮在水中的球一般,他自己被滑開的。這五個球要能各自獨立運作自然,就好像在水中浮著的五顆球一般。愈練愈精,對方所施之力,自會返回其身。達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程度。

推手不是一個武術,是一種訓練方式,本來就不合適用來比賽輸贏的,許多推廣太極的人士為了引起大眾學習太極拳的興趣,用比賽的方式來達到推廣的目的,用心也是良苦。但是一旦涉及爭鬥,必然有相應依比賽規則來取巧求勝的方式,力量、技巧、混合其他武術手法等等都會被使用,這樣子推廣的到底是不是太極拳呢?值得大家省思。

推手是一個藉由對方之力來擴展自己內部空間的練習方法,習者必須全然放鬆,堅持沾黏的要求,用內部空間來吸收對方的力量,這樣才能將內部的空間一步一步的擴展開來。太極拳要能有散手的功夫就要有足夠大的內部空間來運作,才能形成強大的爆炸能量。堅持放鬆、沾黏、吸收對方力量而合一,這樣的練習目標一定要明確,不然一但墜入推手求勝負,聚合身體結構來推人,那就是將內部空間填滿,雖然也能有推人的效果,但是練一輩子也就只能推人而已了。

6874c97317

了解更多,請點:縱橫太極相關文章 購書請點:鍾文淵老師「縱橫太極」 系列書籍

20230201 2
浙江安吉。拍攝臥虎藏龍的竹林

文章關鍵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