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0年前早期版本的《聖嚴法師教禪坐》中,已說到:
「坐前和坐後也需要有運動及按摩做輔助。我們的身心若要健康,必須動與靜並重兼顧。運動及按摩是為使血液循環通暢、氣脈運行活潑、肌肉和神經鬆弛,才能使身體舒適,即所謂氣和而後心平。
…. 禪者的運動,講求心念集中,氣息和順。禪者的運動本身,就是修行禪定的方法之一。所以我們對調身的方法,是要運動與打坐並重的。
我們所教的運動,只需兩公尺見方或一個人身的長度,乃至僅容身體坐下及站立的一小塊空間,也就夠了;且不論男女老少,健壯衰弱,都可以安全的練習。
早上起床後,未活動前勿打坐,應先做一套簡易的暖身運動,讓筋骨鬆軟後再打坐。」
立姿動作原本是作為靜坐前的鬆身運動,後來進一步合併頸部運動,與新增前後伸展,形成「法鼓八式動禪立姿」。現在有坐姿與立姿兩套動禪,可因應當下環境需要來做。
這兩套動禪,無論現在體能狀況如何,男女老少都能練習。設計上也很用心,已經避開可能會因操作不良而產生運動傷害的動作,例如避免了頸部迴轉這種可能磨損頸椎的動作,做前後弓箭步時也會提醒注意膝蓋不要超過腳尖。
除了在法鼓山觀音殿前拍攝的示範影片外,也有手機APP可以下載,請點: Android 法鼓八式動禪 APP
如果少數人因為體質,做運動會頭暈的,後附資料有介紹克服方法,請參考。

在家靜坐前,可以練習站姿,比起一般的運動更為切合禪修需求,能提升靜坐效果。
而在辦公室、交通工具上,筋骨久坐僵硬時,就可以藉著「坐姿動禪」來放鬆身心。
靜下心來,隨著影片做練習,隨著身體運作,活在當下,身體放鬆、心也放鬆了,身心同時紓壓。
.
法鼓八式動禪·坐姿

法鼓八式動禪·立姿
聖嚴法師 請大家來推廣:
非常高興大家來學習「法鼓立姿八式動禪」,這個方法是非常實用的,而且處處可用,人人皆可用。諸位學了以後,不是自己用就夠了,還必須加以推廣。
這些動作是經過我自己體驗後,覺得確實可用,我才有信心來教導大家。大家學了以後,如果覺得對自己的健康有益,那你就要發大悲願心來推廣。如果你是以自私心來學,或者以姑且學學看的心理來學,你回去以後,可能就不會時常練習。只有發了菩薩心,抱著為社會大眾安定身心的心情來學習、推廣,才能真正達到目的。
為了推廣,大家一定要懇切地練,每天練,練到你開始練習時,高升的血壓馬上往下降,衝動的心理反應馬上消失;平時在面對任何狀況,都能夠以安定、平和的心來面對。
為了助益大眾,請大家一定要好好地發菩提心、發悲願心來學習「法鼓立姿八式動禪」
法鼓山教學資料:認識法鼓八式動禪
心法次第
「身在哪裡,心就在哪裡」是動禪的基本原則,相應的心法次第是「清楚→放鬆→全身放鬆」。
1.清楚︰從清楚局部的動作到清楚全身的動作
這是練習身心合一的第一步。練習「清楚」時,首先就會發覺自己的心是散亂的,不斷練習清楚自己的動作,慢慢地可以從散亂心進入專心。
2.放鬆︰從清楚局部的緊張到清楚局部的放鬆
一般人並不知道自己的身體是緊還是鬆,如果練習著把心安住在身體的動作上,便可進一步體會到身體肌肉筋骨,從緊張到放鬆的過程,體會身心合一時,身體放鬆的狀態。
3.全身放鬆︰從局部的放鬆到全身的放鬆
完全的身心合一,不只是身體局部放鬆,而是全身都放鬆。因此,必須練習將身體局部的放鬆擴大到全身的放鬆。如果運動中能持續不斷地放鬆身心,最後必能享受到全身的放鬆,從而體會到禪悅與法喜。
修習要訣
1.自然呼吸︰不控制呼吸,不刻意注意呼吸。
2.注意身體狀況︰少數人在做第二式「頸部運動」、第四式「擎天觸地」及第六式「轉腰畫圈」時,會有頭暈的現象。如果有這種情形,在做這三式運動時請張開眼睛,運動幅度減小,同時放慢速度,如此就可獲得改善。
3.避免運動傷害︰做第四式「擎天觸地」,身體下彎時,要從頸椎、胸椎、腰椎到尾椎,一節一節地彎曲,上舉時,同樣要感受脊椎一節一節地由下往上打直,而非脊椎一下子整個打直地彎下,整個打直地上舉。這樣一節一節地彎曲、上舉,除了加深運動效果,也可避免腰部的運動傷害。
4.「清楚與放鬆」重於動作的標準︰要以最舒服的感覺來做動禪,不一定強求動作標準,重點要放在禪的體驗,才能體會到身心合一的全身放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