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即非OOO,是名O
OO。
O
OO。在之前這篇 《小故事:「名」是最短的咒語》 有提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說是《道德經》最著名的句子。
「道」與「名」作為動詞,指的是以言語表達,以名稱界定。
這個「名」,在金剛經裡也有以下句型頻繁出現:
如來說OOO,即非OOO,是名OOO。
例如:
–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 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 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 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 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三句論法:二諦無礙的中道
對於這三句論法,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說明: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像這一類型的三句論法,本經是頂多的。或作三諦說;或約三性釋;或約大乘揀別小乘說。今依中觀者說:如莊嚴佛土,是討論觀察的對象。這是緣起的,空無自性的,所以說即非莊嚴。然而無自性空,並不破壞緣起施設,世出世法一切是宛然而有的,所以隨俗說是名莊嚴。緣起,所以無性,無性所以待緣起,因此『即非』的必然『是名』,『是名』的必然『即非』,即二諦無礙的中道。所以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
甚麼是「一合相」
上面引用經文中,唯有「一合相」費解,到底是甚麼意思呢?
參考印順導師《中觀今論》「第六章 第一節 八事四對之解說」的深入分析:
「龍樹的根本中論,開首以八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的緣起開示中道。」
「一異,是極重要的,印度六十二見即以此一見異見為根本。現代辯證唯物論所說的矛盾統一等,也不出一異的範圍。一即同一,異即別異,且說兩種看法:(一)、如茶壺的整體是一(《金剛經》名為一合相),壺上有蓋、有嘴、有把等是異;人是一,眼、耳、手、足等即異。或名此一異為有分與分:分即部分,有分即能包攝部分的。換言之,就是全體與部分。全體即是一,全體內的部分即異。然而如分析到不可再分割的部分,又即是「其小無內」的小一,統攝於有分的全體。(二)、如此個體而觀察此外的一切屋宇鳥獸魚蟲草木等,此即一,而彼彼即異,所以異又譯為種種。而此種種,或又統攝於一,即所謂「其大無外」的大一。此外,如從類性去看,如說人,你、我、他都是人,即是同一;然我是張某,你是李某,乃至智愚強弱各各不同,即是異。在此彼自他間,有共同的類性是一,不同的性質是異。而此一中有異,異中有一,是可以種種觀待而施設的。勝論師有同異性句,即以一異為原理,而使萬有為一為異,《中論》也有破斥。一異中,包括的意義極多。《華嚴經》明六相——總、別、同、異、成、壞;總別、同異四相,即是此處所說的一異。緣起幻相,似一似異,而人或偏執一,偏執異,或執有離開事實的一異原理。總之,這是世間重視的兩個概念。」
以下則是平易近人的聖嚴法師版本,來自《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與《金剛經》生活》
不論我們所居住的世界,或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甚至是無量無數的大千世界,都是一個整體,這個全體的世界稱為「一合相」。
也就是說一切的物質世界,是一個名相,是一個現象,也是一個整體相,但是這個整體相「則非一合相」,是個假相;不過,這個世界的假相還在,所以把它叫作「一合相」。
「一合相」可大可小,任何一個範圍都可以是,一粒沙子是一粒沙子的「一合相」,整體的一個人也是「一合相」,甚至一對夫婦、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是「一合相」。
但是不管這個相的大小,都是由許多因素、因緣所湊合起來的,是會變動的,所以「則非一合相」,只是因為這個假有的現象存在,才把它稱為「一合相」。

空海法師在金剛經深義 影片裡也以各種譬喻來講解一合相,說明一體世界,講解請點:

「一合相」譬喻:汽車零件,警消真人開箱圖






「一合相」譬喻
:紅龜粿與模具
「一合相」譬喻
:紅龜粿與模具


這譬喻是引自美國新時代基金會的查老師,引申自後附上的「完形心理學」。
大家通常只會注意到紅龜粿,卻很少想到,紅龜粿是由模具型塑而成的。
就像人之所以有這樣的個性與際遇,跟家庭、社區、社會乃至地球的整體環境直接相關;
而我們的選擇,又會影響周圍環境。
說明範例請見:【小故事:相生相剋的成員,組成了一合相。】
完形心理學 Gestalt Psychology
引用自: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完形心理學- 教育百科
…「完形」是指「形狀」或「組合」。完形的涵義是說:部分的總和並不代表整體的知覺經驗。德國心理學家魏泰默爾(M. Wertheimer)研究知覺與意識,反對結構主義或行為主義所主張的多個反應就可以形成整體的觀點。他們認為知覺來自外在訊息,這些訊息可能是一個個分離的事物,但是我們對多個訊息所產生的知覺經驗卻是整體性的。因為人們在接受訊息的同時,心理現象會將訊息加以組織。這時的訊息就可能和原來客觀的訊息有所不同,因為這時的客觀訊息已可能被賦予某種意義,而形成個人特殊的知覺經驗。
完形心理學者曾做過許多的實徵研究,並歸納出「完形的組織法則」,包括:相似法則(law of similarity)、接近法則(law of proximity)、閉合法則(law of closure)及連續法則(law of continuity)等。這些實徵性的研究發現,人類的視覺建構似乎具有一種傾向,會很自然的將某些殘缺的訊息加以組合,形成一個整體的知覺經驗。
「一合相」譬喻:
蛇頭與蛇尾
「一合相」譬喻:
蛇頭與蛇尾蛇頭與蛇尾,忽然鬧起意見來。
蛇頭說:「你什麼事也不做,只是跟在後面走」。
蛇尾說:「你樣樣要爭前,只知道貪吃」。
大家賭了氣,蛇頭不再吃食物,蛇尾繞在樹上不肯動。
不到幾天,蛇餓得要死,這才大家知道錯了,又和好合作起來。
(引自:印順導師,《青年的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