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請點:《縱橫太極行事曆/招生公告 》 購書請點:《「縱橫太極」 系列書籍 》
文章清單請點:《【清單一覽】縱橫太極 鍾文淵老師 FB文章彙編 》
2022/12 柔與柔體
2022/12 傀儡(一)
2023/01 傀儡(二)
2022/12/05 柔與柔體
練太極拳有二個要掌握的功夫,一個是沾黏功夫;一個是內部空間的建立。具有沾黏功夫才能近身時透過筋膜控制對方,而內部空間則在近身時才能具有打擊的效果。這二個功夫如果沒有練上身,太極拳就不能散手。
所以首先我們要練出沾黏的功夫,而沾黏的功夫就是從柔中求。柔是一種流動;柔體是結構流動。二者都是流動,主要分別在於體。這個體就是格體就是結構體。所以柔是不講求格體結構的一種流動,柔體則是在嚴格的格體架構上形成結構流動。
只要是流動就能練出沾黏,所以柔及柔體均有練出沾黏功夫的基礎。所不同的是,柔因為不重結構,能夠練出沾黏的功夫,卻無法形成內部空間。因為柔的流動通常都太散,能量不易凝聚,而柔體的柔有結構為依歸,才能有儲存空間能量的容器。柔就是缺少了結構這個容器。
柔的練習相較於柔體就簡單多了,少了結構的束縛,拳架打起來更加鬆柔有感。也能練出輕柔推手的沾黏,完全符合大極拳給人的概念,沾黏讓對手落空,再發勁將對手打出,展現了太極拳的韻味。但是不容否認的是,只有柔的沾黏,推手玩一玩勁是可以,但是對上了摔跤式、角力式的推手就會難以施展,當然更不用提和其他武術的散手了。
現在太極拳界的環境中,完全分成二個種類。一個是強調結構、發勁,角力相鬥、拌腳力摔;另一個就是鬆柔推手,沾黏摸手,巧拿巧發。這二個模式各有支持者也各互相批評。強調結構發勁者,稱輕柔者無用;強調輕柔者,鄙視角力推手非太極。而初學者就完全霧裡看花,就看一開始學了什麼方式就加入了那一個陣營中。
雖然以前是以鬆柔推手主流,但由於推手比賽及比較明顯看到效果,角力型推手漸漸取代鬆柔太極拳而成為現代主流。鬆柔推法漸漸失去市場。鬆柔推手真的面對角力推手無法施展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只求鬆柔而無結構,真正的柔是柔體,是多個結構體所形成的一種流動,本身也是一個結構格體,如果是真正柔體所形成的鬆柔,就能對付各種結構型的推手了。
再者鬆柔而無結構者,鬆柔沾黏推手是擅長的,擅長各種巧勁,但一力破十巧也是武術的基本道理,面對固定結構就要以流動結構才能應付。又鬆柔練拳推手而不重結構者,也無法在體內形成內部空間,那瞬間開合的爆炸能力就無法練出來,面對搏擊、詠春等外家武術就不知所措了。
我們要從固定的骨架結構體練出流動的柔體才是真正要走的路,如果只是偏執固定結構或是鬆柔練拳的一方,終究難真正進入太極的殿堂。太極無用也是因為以前有很多人只談鬆柔,只談摸勁,談談試試可以,但實際要用了卻不行,所以角力摔跤推手,猛力發勁才會被人接受,因為起碼好像可以用一下,這就是太極拳界這麼亂的主要原因。什麼是太極拳?各執一詞,互相攻訐,讓整個太極拳界更加混亂。
柔者注重的是輕柔流動,的確富含太極韻味,但無結構的柔終究只是文人式茶後的娛樂而非真正的太極武術。我們可以說,柔是一種線性流動而柔體則是立體流動,這二者雖只差一個體字,但練習的方式就完全不同,有機會再做更進一步的分析。
2022/12/21 傀儡(一)
要進入柔體之前,必先完整自身的結構。而要完整自身的結構,必須專注於骨架練拳。之前有提過,在結構的層次中有三種模式,太極拳需要的是純骨架練拳的模式。可惜的是大部份的人都沉溺於肌肉和骨架的混合模式中,幾乎所有武術都是這種模式,一直在這個層次中是能練出功夫的,只是練出來的並非太極拳的功夫,不是掛了太極拳名字就是太極拳功夫。這也是其他武術的學習者來太極拳界逞威的主要原因。用其原本學習混著肌肉和骨架的武術,掛太極拳名字來用。最大的原因就是何謂太極拳的運作模式和功夫?前輩高人並沒有做一個完整的定義,後人只能從拳論中得到些許模糊的概念,明白的人太少,當然給了其他武術可趁之機。
如何分辨何為真正的太極拳,一定要知道太極拳的基本運作原理,才不會在眾多的太極拳海中迷失。有幾個重點一定要能掌握住。首先,練拳要像傀儡一般,傀儡代表著就是只能用骨架練拳,所有肌肉的力量都不能使用。那支配著傀儡的線是什麼呢?這個線是一個虛擬的東西,是一種能量。
這個線就是虛實交換所形成的線性能量,還有偏心軸所形成的轉動能量。這二個是基礎能量,慢慢的在運作中,會產生螺旋傳遞能量及開合能量。一開始就是虛實和偏心轉二個能量,像絲一般指揮著我們骨架運作。這二個能量非常細微,只要肌肉稍微用力,這些能量感覺就會消失。這也是前輩們一直要我們放鬆的主要原因。放鬆不是單純放鬆而已,是要在肌肉不用力的狀態下去體會虛實等能量的存在,體會到絲的存在,才能用絲來牽動骨架練拳。不放鬆就體會不到絲的存在,那要如何如傀儡般練拳呢。
所以我們在判斷一個人練太極拳正不正確,不是在看拳打得好不好看,而是在分析練拳者是用肌肉力量拉動骨架練拳,還是用虛實等能量在牽動骨架練拳。當然在自己未放鬆到體會傀儡絲的存在前,是無法判斷別人練拳是用肌肉力量拉扯還是傀儡絲牽引的作用。所以我們就只能找出一些傀儡運作的外形特點來判斷(下一篇討論)。
太極拳並不是困難,而是太多似是而非的觀念,導致練太極拳變得很困難,要開太極之門,一定要在純骨架狀態下練習才有可能成功,如傀儡般練拳其實是前輩們給我們的一個指引。
2023/01/04 傀儡(二)
像傀儡般的練拳,就是專注於骨架的運作來練拳。肌肉完全放鬆,用虛實交換和偏心軸轉動來帶動骨架運作。因為這二個能量初期很細微,只要肌肉稍微用力就體會不到,體會不到這二個能量的存在就無法利用,那麼練拳依舊是肌肉拉著骨頭在練習。當然這不是絕對有與無,只要愈是放鬆就對這二種能量愈有感覺。
鬆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體會虛實和偏心軸的能量存在,如果不鬆就永遠在肌肉拉扯練拳之中,而無法真正體會太極拳的精髓。但鬆不是茫然而隨意的,只有鬆而沒有骨架正確的結構,會成為一灘爛泥,就算體會到流動也是假象而已。偏心軸的能量是要先確認兩個軸心,一個是偏軸;一個是中軸。先要能確立中軸。所以拳論裡一直強調要學習者要鬆腰落胯、要立身中正、要涵胸拔背最後要能有虛靈頂勁的感覺。有虛靈頂勁的感覺產生,就是中軸穩定而確認的現象。而虛實流動也必需建立在中軸穩定之下。
所以鬆必須建立在正確的骨架結構之下才能達到真正鬆的效果,不然只注意鬆而忽略骨架結構很容易成為一盤散沙。當鬆和骨架結構正確二個條件能盡量做到了,這個時候,虛實流動和偏心軸能量就自然能夠產生了。如果一直無法體會這二個能量的存在,就是在穩定結構和鬆二個地方出了問題,要細細的自我去反省。太極拳本來就是不斷內省、不斷反省自我的一個拳術。
當使用這二個能量來帶動身體練拳時,初期會像傀儡一樣,像傀儡一般練拳有幾個特點:
一、被動:全身都是被動拉扯而不主動運作,所以太極拳前輩會告訴我們練拳是「不動手」的,所謂的不動手是指「不主動用肌肉去拉動手臂」而不是「手不會動」。其實不止不動手,連身體和腳都不能主動拉扯,而是要用前面講的二個能量像傀儡牽絲一般的被動拉著。
二、一致性:所有骨架是被動的而被一致性的拉扯,所以不是只有手被拉出去,而是會整體性被拉動。
三、拳打得有點像機器人:被這二個能量像傀儡牽絲一般的被動拉著是骨架,沒有了肌肉的運作,就只剩骨頭運作,骨頭被拉著運作的初期現象就會在拳架招式中有頓點,看起來就好像機器人在運作一般有點生硬。吳式太極拳有方架功法,也是和這個理論及練法相似的。
全神貫注在骨架的運作,放棄肌肉的拉扯,體會出虛實和偏心軸的二條能量絲,牽動我們像傀儡一般的練拳,是開太極拳之門前的必要修練。

了解更多,請點:縱橫太極相關文章 購書請點:鍾文淵老師「縱橫太極」 系列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