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篇《村上春樹,身為職業小說家 (3) 小說家與精神治療師》有提到,小說是個讓讀者咀嚼的黑盒子,說故事是從黑暗底部轉換成形式與意義。
那為什麼要費神做這件事呢?
在作家寫故事、讀者讀故事的過程裡,作者與讀者內心共通的,曾經造成創傷,而不想面對的某些人生經驗,會漸漸顯現出意義來。
生動地對應到這句英文諺語:「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每朵烏雲都鑲了銀邊,黑暗中有一線光明)。這句話除了用來安慰人、說每個人生事件都有其正面價值之外,也常來用來表達英文版「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意義。
當覺察的光線照亮了烏雲,讓烏雲的邊界成形顯現出來,自然會看到象徵光明與希望的銀邊。此時可以對這朵烏雲有另一層面的理解,並且超越。這是在烏雲還沒有成形前看不到的景象。

繞過表面意識的封鎖、邏輯思維的運算
有個朋友說,他很喜歡 《聖境預言書》。原因是,他個性非常理性、原本對靈性層面沒有興趣 ,之前在大陸工作時,有位台商學長送給他這本小說,啟動了靈性的開關。
這種功能,也只有故事小說能夠達成,試想如果是一本「靈性成長指南」、「佛法概要」之類的知識性書籍,會有這種效果嗎?
故事小說,跟夢境一樣,可以繞過表面意識的封鎖、邏輯思維的運算,到達我們的內心深處。
更溫柔地連結身與心
故事情節,會用到各種綜合性的感官描述,比起主要用頭腦處理的理論知識,是更有身體性、更有實感的。可以把心中的情感與身體的感受連結在一起。所以孩子的教育,或者原住民的歷史傳承,透過故事與神話會有深層的傳遞。
要從故事裡面學習到甚麼,是交由聽者自行決定與解讀的,也因為如此,這是比頭腦式教育更為溫和溫柔的傳遞方式。
偶然的機運,無心而為
尤其,故事裡面存在了許多的偶然,各種偶然際遇,巧妙的穿插編織起故事情節。
這些偶然,有時候貌似不合理,然而我們回顧自己的人生,不也會發現,我們人生的轉角,實際上是由各種機緣與偶然所決定的嗎?
故事小說裡面為了緊湊,把這些偶然濃縮,提供了觀眾讀者一個宇宙全視者的抽離角度,如果能這樣去對照反觀自己的人生,會更理解什麼是宇宙的流動,什麼是無為無心而行。
所以,元氣桑部落格會持續刊登各種小故事,讓我們能夠轉換觀點,體會如何放鬆地順著宇宙的流動,來無心而為。

《聖境預言書》原書初版1993年,電影(2006)在網路上找得到全片。
面對挑戰,人類需要集體同步覺醒,這本書是其中之一。現在(2022)來看,這九點insight覺悟預言, 已經被普遍接受了。隨著通訊、媒體科技的進步,人類的同步化同時性演進是很快的。

相關主題【解壓紓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