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階段,人都面臨不同的壓力。
有些是生命必須的,短期生理壓力如運動,可以讓我們越來越強健;或者位於「學習區」內的適宜挑戰(參見《刻意練習》),可以提升我們的才能。
但是長期無法紓解的慢性壓力、焦慮,則會侵蝕我們的身心健康、影響表現。
紓壓的原理(治標)
當我們身心已長期累積了焦慮壓力,能緩解的方法包括:
- 最符合生理需求的紓壓方法是運動。
現代生活中被「工作」追的壓力,在遠古時代其實是被「野獸」追,身體分泌的壓力賀爾蒙如腎上腺素,都是為這種場景提供支援的,如果整天坐著不動,身體形同一直處於警報未解除狀態,最有效的解除警報方法,就是積極地活動起來、做充分的運動。 - 轉移注意力。例如做有一整套儀式程序可以依循的泡茶,或者看電影、閱讀、畫展等藝文活動,可以將煩惱昇華為人生體會。
- 接觸新的人事物:例如旅行,逛街,可以獲得意外驚喜,無形中壓力也釋放出去了。
- 做可以馬上看到成果的小工作,獲得成就感、肯定自己能力,例如整理、打掃、烹飪。
- 感受幸福,例如與太太小酌。所謂的幸福感,其實就是感覺到宇宙的支持滋養=愛,這會使人放鬆下來,感受到被愛被呵護的安心感。
- 選擇不同的信念,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就能得到不同的感受。
後續會就這些面向作展開,讓大家有多元化的具體選項跟操作細節可以參考。
壓力的根源,如何從根本解壓(治本)
壓力的根源,是希望外在人事物符合自己的預期,按照自己的意思發展,若現實與理想有差距就產生壓力,意即「自我」跟「外在人事物、外境」在對抗。
也可以說,壓力來自於抗拒,無法放鬆順著當下宇宙的存在河流,而堅持、抗拒、逆流就帶來了壓力、緊繃。
自我的力量其實很小,要去跟整個宇宙(外在人事物,外境)對抗,形同螳臂擋車,當然會有巨大的壓力隨之而生。
以自我去對抗外境時,會產生「痛苦」與「焦慮」。
痛苦:來自於客觀事實、外在人事物「已經」不同於自已的內在主觀預設立場。
焦慮:來自於擔心客觀事實、外在人事物「可能會」不同於自已的內在主觀預設立場。
所以人的主觀預設立場越多越堅固,會越感受到壓力。
既然如此,那麼解決之道,就是以下兩個方向。
治本方法1:放大自我的範圍
例如 《高效賢妻 精準造命 》中提到的,把心胸從一個人提升到一個家庭、一個公司,這樣本來狹小的自我就隨之放大了。
或者與外力合一,也是把自我的範圍放大的方法,例如在武術上與對方合一,是最省力的運作方式。
治本方法2:減少主觀預設立場
就像這篇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故事,世間的事情,就像一杯半滿的水,永遠有另一面可以看。
從人生更大的角度來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如果有 《道德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整體觀,知道凡事自有安排,每件事的發生都可以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則心胸開闊,至為解壓。
解壓溝通
無論是在家庭或是職場,人際關係都是壓力的一大來源。除了《深度傾聽 2 基本功:吸音板》需要多練習以培養出人際溝通的深厚「內力」,後續會介紹各種心理諮商技巧,例如 美國心理學家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美國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妮亞.薩提爾的親子溝通模式。
解壓故事
上面這些紓壓、解壓的觀點原則,如果從故事來體會,會比抽象思考更容易有體會,元氣桑部落格會持續刊登具有啟發性的故事,感受如何放大自己心胸,去體會如何減少主觀預設立場,最終與整個宇宙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