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7 A2

人法地 接觸大地 – 1 :拜佛禮佛 調柔身心 健康好修行

在 【道德經 心領神會 第1期-2】中有介紹到 ,學習的層次依序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修行學道,需循序漸進,先做好「人法地」,再繼續進展到「地法天」,也可說是由物質界漸次進入到非物質界。在《道德經》講「上善若水」,向水學習,即是「人法地」的層次,也就是我們人可以從周遭的物質環境去學習與觀察,領悟到法則之後,藉以糾正自身的行為。

人法地,地法天
上善若水:由物理開始做觀察領悟
次元擴展,由物質到非物質
地球 – 星際宇宙
《易經.坤卦.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易經.乾卦.象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詳請參考【 2023/10/15 課程資料

怎樣做到「人法地」? 除了向水學習,結合禮佛動作的接觸大地、大地觀,是最溫暖又能啟發謙卑慈悲的方法。

本文之後有「淨空法師:拜佛帶給我的好處」影片,拜佛能啟發真誠恭敬,消除障礙,真正入門實際獲益,老法師維持每天拜佛的功課,康泰高壽到95歲。

6874c97317 e1650515233280

分成三篇,包括:

1. 拜佛禮佛 調柔身心 健康好修行

2. 聖嚴法師 《禪的理論與實踐》裡的「 大地觀」

3. 一行禪師 梅村禪修中心 的五項觸地法

20231207 A3
20230207 A (3)
拜佛,身心的修練

■ 邱惠敏

簡單的拜佛動作,竟然有大妙用,
從西醫觀點來看,是幾乎無運動傷害的健身運動,
中醫也認為,拜佛是促進體內經絡的完美循環,
更重要的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拜佛,柔軟身心,
讓自己融入環境,放下執著,人我不再對立。

拜佛,是佛教徒必學的基本行儀,但就如同「素食」的風潮一樣,現在有愈來愈多人基於健康的因素,開始加入拜佛的行列,別小看簡單易做的屈身拜佛動作,它對於身心的鍛鍊都有很大的助益喔。

西醫觀點:健身的低有氧運動

以保健醫學觀點來看,拜佛是一個簡單易學的肢體伸展動作,可以運動到全身肌肉,而且不會因動作過大造成運動傷害,有些高難度的瑜伽動作,如果勉力而為,往往會造成身體傷害;跑步如果姿勢不正確,對身體也是弊多於利。拜佛有瑜伽動作的柔軟,也結合了簡單的彎腰、屈膝、伸展的體操動作,無論幼童、老人皆可學,很適合各種年紀的人當成日常健身選項,所以現在很多醫師也鼓勵人們多多拜佛。

從雙手合掌、彎腰、屈膝、拜下、雙手向前伸到起立等拜佛動作,可活動到手、臂、背、腹、腿、頭等身體各部位,這些動作從西醫觀點來看,有助於拉開平日僵硬緊縮的腰背肌肉、韌帶,恢復肌肉彈性;也有助拉開頸椎、脊椎各節間隙,可解除神經、血管、淋巴管等壓迫,改善頭痛、肩頸痠痛,屬於低強度的有氧運動,可增加肺活量,強化心肺功能,具有促進血液循環、燃燒體脂肪等效果。

擁有中西醫執照的道證法師,就非常鼓勵人們拜佛,還編述有《拜佛與醫學》一書,他從解剖生理學來分解拜佛的動作並解說益處,並舉出許多人拜佛後,健康情況得到改善的實例。道證法師在《拜佛與醫學》書中也指出,透過拜佛的練習,有助矯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的姿勢,例如脊椎挺立不駝背、雙腳可久站、頭不偏、不聳肩、目不斜視等。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壓力往往造成身體緊張與僵硬,導致肌肉緊繃,無法放鬆,尤其學生、上班族長時間採固定姿勢,端坐在書桌、電腦桌前看書、打電腦,常發生後頸僵硬、肩膀痠痛、胸悶、頭暈或偏頭痛等症狀,如果能夠養成拜佛的習慣,有助於隨時注意不良姿勢,也能提醒自己放鬆。


中醫觀點:疏通氣血的最佳循環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拜佛可說結合了道家氣功、印度瑜伽、太極拳、漢方推拿的益處,藉由規律性活動身體,且調整呼吸,來達到氣血的通暢,消除氣滯所引起的體內不調現象。

中醫的理論有別於西方醫學的「外科」解剖知識,而是建構在一套「體內」看不見的經絡循環,以及強調「身心」和諧,來提昇人體本身免疫力與自然治癒力的的醫學。拜佛,以中醫來看,透過反覆地屈身、起立運動,柔軟全身關節,活化腑臟,使得氣血在經絡中暢通循環,有助精神穩定,讓人身心平衡,疾病自然遠離。

無論是簡單的合掌、彎腰、屈膝、伸手向前、俯拜等動作,拜佛最重要的是強調放鬆,全身是輕鬆、柔軟的,如此上從頭頂的百會穴,下到腳底的湧泉穴;位於手指與腳趾前端的四肢末端經穴,都會受到刺激,還能疏通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

而隨著拜佛的規律性動作,呼吸漸漸平順,可達氣功丹田呼吸法的功效,讓體內的大小周天(類似西醫體內的大、小循環)透過百會、勞宮、湧泉,以及身體的毛孔,與體外新鮮空氣進行完整的循環,使得上焦火(積於心肺的火氣)下沉,下焦寒(積於腎的寒氣)上升,冷靜頭腦;心裡鬱結成團的火氣下沉,溫暖手足,這也是為何拜佛能改善頭痛、手腳冰冷等狀況,被視為很好的養生運動。

拜佛,除了有助身體、生理健康的實際利益,對情緒安定也有助益,同時也是反省自身的好時機。持戒嚴謹、一心弘揚淨土的懺雲法師,一生將拜佛當成定課,總叮嚀人們要多拜佛,透過拜佛能使得上焦火下沉,頭腦清楚,內心自然安定,由外而內改善人的體質與性格,有助於修定。

聖嚴法師指導禪修時,常告訴禪眾若心不安,感到很不耐煩,方法用不上時,可以拜佛;專注在拜下、起立每一個動作的感覺,隨著注意當下的動作,將身心放鬆,感覺自己身心逐漸地柔軟、安詳,心是沁沁涼涼的,最後是踏實、安穩的覺受。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楊蓓當年赴美攻讀博士學位時,雖然已經學佛,內心卻很排斥拜佛,但異國生活壓力大,打坐用不上方法,於是她嘗試著拜佛,竟不知不覺淚流滿面,深深為我慢貢高感到懺悔;而且拜完佛後,身心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與平靜,體會到所謂的柔軟心。此後,每當心情煩躁時,她便會拜佛,幫助自己安定下來。

自我對話的反省時刻

拜佛,不只是單純的肢體動作,同時也是從外到內的觀照過程,可以運用「四念處」的修習原則,聖嚴法師在《禪的世界》中指出,拜佛時「觀照拜的動作是觀身,觀照拜的肢體覺觸是觀受,觀照所受的心念反應是觀心,觀照心念反應的情況是觀法。」透過拜佛,清清楚楚了知每次拜下、起身的「身、受、心、法」,時時保持正念、正知。

透過拜佛的觀照自身,慢慢看見自己的執著,並且試著去改變,讓自己變得更柔軟;回到日常生活中,當我們身心都柔軟時,會變得溫和、謙沖,發現自己與周遭環境的關係也改變了,待人接物多一分感恩、少一分執著,減少了人我的摩擦,不再與環境的對立,這才是祖師大德鼓勵大家多拜佛的目的。

拜佛,不是迷信的儀式,也沒有神祕的色彩,無論從中西醫學科學立論、心理健康,或是以禪修的角度來看,不僅能讓人身體健康,有助身心放鬆、協調,最後還能達到與外境和諧,人我沒對立,這也是拜佛能超越宗教,廣為人們接受的原因吧!

摘錄自:《人生 [第347期]:大家來拜佛
借閱請參考:外縣市 如何使用 台北市圖的電子資源

20231207 A1

6874c97317 e1650515233280
淨空法師:拜佛帶給我的好處

現在這個社會,最大的一個錯誤就是對佛不認識,佛是真正的大善,世出世間第一善,沒有比佛更善的。現在人不要佛,聽到佛都討厭,對什麼有興趣?對財色名利,對這個有興趣,這個一提起來高興得不得了,提起佛就討厭,這是善惡顛倒,顛倒得太離譜了。

我們非常僥倖,差一點搞錯了。小時候父母教我們拜佛、拜菩薩,其實那個時候是迷信,我的父母對佛菩薩是什麼不知道,但是祖祖相傳,老祖宗都拜佛,所以這兒孫見到佛還是拜,不知道是什麼,我們從小要跟著拜。以後進入學校念書,老師告訴我們那是迷信,我們先入為主,迷信這個概念就很深,對所有宗教都不願意接觸,對宗教產生誤會,至少十五年。遇到方東美先生把宗教、把佛教跟我講清楚,我聽清楚、聽明白了,這才知道錯誤。

雖然知道錯誤,參觀佛教寺院看到佛像,只行三鞠躬禮,拜不下去。看別人拜,磕頭拜,我們在旁邊笑他迷信,不知道自己迷信,以為別人迷信。真搞清楚、搞明白了,那個時候我住在懺雲法師茅蓬裡頭,懺雲法師教我每天拜八百拜。我老老實實拜佛,我拜了五個半月,每一天沒有缺少的。每一天八百拜,大概拜了十幾萬拜,五個半月。這是入佛門第一堂功課,密宗講的磕十萬大頭,我們也拜了十萬拜。

有沒有好處?真有好處,恭敬心生起來,真誠心生起來,這都是意想不到的。真誠恭敬要從拜佛裡頭拜出來,你沒有受過這個訓練,你真有恭敬心、有至誠心,出不來。什麼東西出不來?它有障礙,傲慢是障礙,好面子是障礙,這個障礙讓你真誠恭敬起不來。沒有真誠恭敬,對佛法入不進去,佛來教你都沒用,為什麼?聽不進去,不能產生興趣,這是學佛最困難的一個關鍵。所以那個時候我住茅蓬五個月,我非常感激懺雲法師,他雖然什麼都沒教我,這十萬拜我得利益,要不是這個緣分,我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把這門功課學完。

以後我遇到李炳南老居士,這是學習經教基本的功夫,沒有這個基本,學不到東西。他那個時候辦了一個佛學班,教講經的,二十多個人,真正一生講經沒有中斷的剩我一個人,其他的都沒有了。什麼原因?那些人沒有拜十萬大拜,他跟我比就缺少這個,所以縱然有古文的基礎也不行。這個十萬拜多重要!我在台中那段時期,學經教。老師建了個圖書館,我們在圖書館兼一個職員,管理員,我每天還保持三百拜。每天早晨早起,拜三百拜佛,大概要一個小時,養成習慣了。

我現在還拜佛,每天是一個小時,做兩次,一次半個小時,不計拜多少拜,不計,算時間,也是很好的運動,這幫助身體健康。所以對一切善行喜歡修。善裡面最重要的,幫助大眾破迷開悟,這是真善。幫助正法久住,幫助佛法的流通,我們這個一生,六十多年,樂此不疲。有緣就做,沒有緣就不做,什麼地方有緣在什麼地方做,機會要掌握住,不能錯過。

6874c97317 e1650515233280

分成三篇,連結請點:

1. 拜佛禮佛 調柔身心 健康好修行

2. 聖嚴法師 《禪的理論與實踐》裡的「 大地觀」

3. 一行禪師 梅村禪修中心 的五項觸地法

6874c97317 e1650515233280

文章關鍵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