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魂相接最為穩固
前文「河合隼雄《大人的友情》 (1) 以魂相接」 提到,深厚的感情,比所謂的「心」還更深,超越心靈與肉體,使兩人的「魂」結合在一起。
我們跟家人、親近的友人伴侶,如果跟對方在一起時,是靈魂互相觀照,這個深度跟一般完全不同,靈魂相接才是最穩固的。不要太在意表面事件的起伏是否如意 ,重點在靈魂底層有沒有接到,這樣相處起來就會很愉快。因為表面的事情計較不完的。
而換個角度想,靈魂連接是超越喜歡或討厭,所以有時候怨偶、敵人反而連接更強。不想與其頻率共振的人,就最好盡量無喜、也無厭 ,都不要想到這些人事物,就不會有互相連接。
基本功的價值
注意力留給值得的人,不浪費在去注意跟自己頻率不合的人。
心的基本功鍛鍊,就在這裡發揮價值,因為沒有經過鍛鍊 ,就無法指揮自己的心,而只能隨著外境去隨之起舞。
能決定自己要注意什麼,什麼要回應,什麼不回應, 是「心的肌耐力」,需要以【修心基本功】長期自我訓練。
例如,聽到不順耳的話能夠讓它流過去不留痕跡,不回應,是因為具備深度傾聽基本功「吸音板」的功力;能夠不被磁場不合的人動搖,是因為心如大海。
這些修心方法,真的是獲得幸福的基本功。
提早思考人終將一死,是人際關係的終極解法
人都不想面對死亡,但事實是,提早思考自己跟親友一定會消逝,再討厭的人有一天也是會消失,是人際關係的終極解法。
把握當下互相體貼,珍惜親愛的家人親友,,但是所謂「珍惜」卻也經常變成意思食、主宰欲的爭奪戰爭,這是少了體貼、尊重的結果。
在《幸福眼鏡》(河合隼雄,2017,時報文化)有寫到下面這段:
…父親為了兒子的幸福著想,做法上真的會讓兒子幸福嗎?嘴裡說是:「不讓你吃苦。」沒錯,國中畢業就出社會是很辛苦,但是有家教老師逼著自己唸書不也是「吃苦」嗎?小孩子確實要吃點苦,但做人最大的苦,就是被逼著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聽了這個故事,我覺得人生明明就有幸福的康莊大道,人們卻故意吃苦步入不幸的歧途。如果這位父親有一副「幸福眼鏡」能夠戴上,驚覺他正在花錢、花時間奪取孩子真正的「幸福」,那就太方便了。
如果跟孩子是以魂相接,深層互相支持,他們可以長出自己的力量。
而能同時看到對立且平衡的兩面,放手跟珍惜同時做到,有賴於無我的智慧。
請參考:什麼是智慧?

體貼之情:友情的必需品
隨著與朋友的關係進展越發深入,彼此內心陰暗的部分也會變得清晰。這時候為了維繫友情關係,就必須有「體貼之情」。
你會知道朋友的缺點,有時甚至是他做的壞事。雖然不必肯定這些行為,但在出聲批評之前,首先要先去理解做出這些行為的人心中的痛苦和悲傷。體會對方的心情後,再一起思考接下來的事。在從外側旁觀、批判、指責之前,要先站在朋友這一邊,分擔他的情緒,以體貼之情來支撐友情。
這種體貼之情從何而來?直截了當地說,就是人終有一死的自覺吧。無論怎麼說,他會死,自己也會死,這是既定的事實。人生中有許多不可預料的事,未來究竟會發生什麼誰也不知道,只有人終將一死是無庸置疑的。對於這件事,自己多麼有自覺是很重要的。只要知道彼此都終將一死,自然就能超越善惡、貧富、優劣等這世間的各種評價,對共同生活於這短暫人世的人產生體貼之情。
就這層意義而言,深厚的友情會接近於宗教情懷。我們在讀到美好的友情故事時,會產生崇高的感動之情,原因也就在於此。
甚至會產生為了朋友,即使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這樣的情緒,因而有「刎頸之交」這類的說法。這源自於中國的故事指的是為了朋友,就算被砍頭也無所謂。
然而,也有人是為了隱藏實際的利益往來,而佯稱「我們是刎頸之交」。人類這種生物還眞是難以對付啊。
雖然說是「刎頸之交」,自己卻從未有過會為了對方不借性命的友情。雖然說支撐友情的是「體貼之情」,但有些人大概會認為自己缺乏心理分析師古根博的祖父所說的「半夜十二點開著後車箱裝著屍體的車子過來,問他該怎麼辦才好時,會二話不說就幫助你」那種程度的「體貼之情」吧。與其說是有些人,倒不如說這樣人占絕大多數。反倒是能臉不紅、氣不喘地在公開場合互稱對方是「刎頸之交」的人,或許才眞正缺乏自覺吧。
對此,前面提過的心理分析師古根博有個有趣的形容。他引述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話來說明友情的可貴,並舉出「真誠之心」與「體貼之情」,說它們是照亮友情路途的兩顆明星。也就是說,它們是思考友情、指引方向的必需品,卻也是人們所不可及的東西。
這番話很具啓發性。我們必須去思考支撐友情的東西,以及真正的友情。但如果忘記從中生出的這份理想是「照亮路途旳明星」,反倒將它當成終點或目的地,那麼對於自己的友情或是朋友不就會徒增憤怒或感嘆嗎?
與之相反的,我認為不把這份理想當一回事的人,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定位,處於混亂之中。
希望每個人都能發現照亮自身友情的那顆「星」。
◇◇
互相確認共同擁有的事物,一邊彼此認同對方的存在,與此同時,也保持心的距離。
◇◇


